“說京島,過哈節,鑼鼓喧天歌不絕。大海舉杯把酒敬,竹木高興把隊列。”近日,在廣西防城港東興市江平鎮萬尾村,一年一度的京族哈節開幕,記者現場目睹了節日盛況。
哈節是京族最盛大的傳統佳節。當地組織部門介紹,京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防城港市下轄的東興萬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西南,與越南隔海相望。各地都有專門用于哈節活動的建筑物——哈亭。京族哈節活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關于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說為: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群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群眾。后人為了紀念她,修建了哈亭,定期在此唱歌傳歌,漸成節俗。各村的哈亭便是哈節活動的中心。
2006年,哈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萬尾哈亭亭長蘇春發介紹,哈節又稱“唱哈節”,“哈”是歌的意思,唱哈就是唱歌。哈節主要內容是敬圣神、慶豐收、求平安、傳文化,集傳承優秀民俗、團結民心、促進文化旅游等于一體,近年來已成為京族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蘇春發是江平鎮京族獨弦琴的傳承者,在家中設班傳授獨弦技藝,“獨弦琴、眾人彈,才能讓傳統文化綿延無絕”。
哈節的標配之一便是獨弦琴演奏。當日艷陽高照,江平鎮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在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傳承人、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館長蘇海珍帶領下,眾多身穿特色民族服飾的京族“哈哥”“哈妹”現場彈唱京族民歌。飄逸多姿的京族服飾、彩旗飄飄的哈亭長廊、載歌載舞的群眾、悠揚婉轉的獨弦琴聲,使萬尾島成為歡樂的海洋。“目前,大家傳唱較多的有《過橋風吹》《采茶摸螺歌》《進香歌》等生產勞動歌、風俗歌,借歌聲表達京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漁業豐收、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碧K海珍說。
“現在,京族群眾家家有產業,戶戶都就業,生活祥和富裕。”在萬尾村黨總支書記蘇海兵看來,哈節唱的歌是和諧之歌、幸福之歌、共同富裕之歌,表達了京族人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定信心。他說,近年來村上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非遺傳承不能缺失,京族哈歌傳承基地就落在萬尾村十七組。每年哈節,很多在外打工的鄉親都要趕回來參加,現在活動越辦越熱鬧,他希望通過節慶,讓散發著濃郁海洋氣息的京族文化廣為流傳。
和友人一道來打卡的欽州市游客戴女士首次感受哈節,為京族邊海文化所驚艷:“雖然生活在同一片海,卻看到了不一樣的遠方?!比A中科技大學“喻竹計劃”廣西東興實踐隊成員陳智海、劉穎現場領略了獨弦琴這一傳統音樂藝術的魅力:“單憑一根琴弦一個搖桿,就能演奏節目,太神奇了!”大學生們還通過踩高蹺、京族拉大網、京族耙螺等多項活動,體驗傳統漁業勞作的別樣樂趣。
今年的活動較往年更為盛大。東興市在開展非遺傳統漁業體驗、京族非遺美食展、京族哈節唱吉祥等傳統民俗活動的同時,組織了5人制沙灘足球友誼賽、文藝晚會、廣西山歌傳習基地師資培訓班、廣西萬尾村BA(東興賽區)等系列活動,吸引更多人觸碰京族文化,感受非遺傳承。
本報記者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