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寶村種植的高粱喜獲豐收。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直升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供圖)
“對第一次到萬寶村來的人,你會領著他看什么,著重介紹哪些?”這是鄉村干部報記者到萬寶村蹲點,一見面時拋給我的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和我開啟了結對蹲點。我們跟著村書記走在田間地頭,調研村里的糧油產業和花椒產業發展情況,看村集體經濟發展給村莊環境和村民生活帶來的新變化。在村集體的花椒加工廠,記者問“花椒加工是否考慮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這個問題引發了我對村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思考。下一步,花椒可以深加工為花椒油、火鍋底料等;可以瞄準預制菜加工市場,打造特色菜品;可以與加工企業或者大型超市合作,將花椒銷售到更大的市場中去。張書記說萬寶村要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我想可以把村集體閑置公共房屋利用起來,結合周邊花椒和糧油基地,合理規劃建設,將種養基地與科普教育、工坊研學、美食體驗銜接起來,把村內閑置空間建設成萬寶村“會客廳”。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我們一起參觀美麗的農家庭院、村史館,一起走進農戶家中,與他們閑話家常。結對蹲點讓我學會了從采訪者的角度客觀分析萬寶村的優勢和短板,把準群眾脈搏,摸清基層實情。到村任職已近兩年,我曾認為自己足夠了解萬寶村、了解農民,然而在這兩天的結對蹲點中,我意識到要學要做的東西還有很多。萬寶村首推的“小院家”數字鄉村治理平臺的確給群眾生活帶來了便利,但留守在村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從他們生活便利的角度,我們需要考慮的和應該做的還有更多。這也促使我的思路從“要為村民做什么”轉變為“村民需要我做什么”。
重慶市榮昌區直升鎮萬寶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洪晴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