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來到浙江省三門縣海潤街道晏站村擔任村黨委書記助理。到村正值入冬時節,刮風下雨、氣溫驟降,但在進村的路上,我和村“兩委”干部、駐村干部聊得火熱。“2021年,村里被列入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目前新村建設如火如荼,好多人都等著搬新家呢。”駐村干部林洋介紹。
李唯一(左二)向村民做晏站新村建設方案解釋工作。 (三門縣委組織部供圖)
晏站新村建設原定于2019年開工,由于設計方案調整,進度滯后,部分村民對新房建設的需求較為迫切。在向村“兩委”干部請教后,我跟著一起組織召開了新村建設溝通協調會。“建設方案調整了哪些內容?”“村里道路硬化打算什么時候開始施工?”座談會上,面對村民的提問,我一時間手足無措。
由于新村建設時間跨度大、設計方案調整多,不少內容還涉及到工程建設、規劃方面的術語,難度還是蠻大的。駐村干部林洋鼓勵我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村里的事情急不得,一步一步來。”會后,我著手整理晏站村自2018年以來關于新村建設的會議紀要、設計方案,系統梳理了來龍去脈。向街道城市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請教學習相關文件,提升政策解釋的“內功”。
一次,我和村里網格員走村入戶時,村民老倪叔叫住了我們,“咱們村里的宅基地啥時候可以開始建設?大概需要多少錢呀?”老倪叔的兒子正準備結婚,想著早點把房子建起來。我和網格員坐在他家門前的板凳上,把新村建設方案調整的原因及進展一一講清楚。隔天,我和村“兩委”干部又陪同老倪叔和其他村民,一起去建筑公司咨詢工程造價、建設等相關事宜,讓大家伙都心里有數。
我所結對幫扶的王大姐,丈夫去世早,家里有倆娃,她在廠里上班,很晚才能回來,沒法顧及孩子的功課。在征求過王大姐的意見后,我到家里為孩子們輔導功課,此后節假日就成了我的“教學時間”。從文言文到幾何證明題,在一次次輔導中,我既是“小老師”,也是“小學生”。
養殖塘也是我常去的地方。村里產業以養殖業為主,200多戶村民都以養殖青蟹為生,青蟹的收成關系著家家戶戶的生計。有著10多年經驗的養殖能手倪大哥,是我在塘里的第一位“師父”。在一片小木筏上,倪大哥簡單示范了一下撒籠、綁浮漂、收籠等一連串動作,我在邊上跟著學,沒幾個小時,50多畝養殖塘的放籠工作便完成了。倪大哥笑著說:“你學得還蠻快嘞,可以跟我們一起搞養殖了。”前段時間,正值三門青蟹大面積成熟,村里的養殖戶們都忙得不可開交。親身參與養殖全過程,我愈發體會到養殖工作的不易,也愈發感受到致富增收對村民的重要意義。
在一件件小事的歷練下,我從茫然無措、膽怯緊張的“外鄉人”,逐漸成長為村民眼中進百家門、講百家話、辦百家事的“小能手”。 李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