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邀請記者(左)和楊浣薇(右)到家中吃飯。李祥松 攝
我是一個陜西姑娘,2022年11月,只身一人來到西河村。這一年,我盡己所能地去讀懂西河、融入西河。從聽不懂皖南方言到和村民閑話家常,從當眾發言羞澀緊張到代表村里參加全市比賽侃侃而談,我在西河拔節成長。
可是,在這次結對采訪中,當李記者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時,我才發現,我所認識的西河村是零碎的、雜亂的。只因,我將村莊的過去和現在割裂,簡單地認為西河村的模樣就是風吹麥浪的豐收,是產業創業成功的喜悅,是白鷺翩飛的美麗。我忘記了西河村曾是一個后進村,忘記了要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當下、展望未來。
我慶幸有一位好師傅,為了鍛煉我,張書記讓我協助村級集體經濟方面的工作。通過一個個項目落地,我深知鄉村在選準產業、培育產業方面的曲折和不易。隨著了解的深入,我越發清晰地感受到鄉村發展面臨的瓶頸,比如基礎設施不健全、缺少人才支撐、產業用地審批難等。
通過這次結對,讓我有了解讀西河村的全新視角。“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讀懂鄉村也是同理。我應該將村莊的過去與當下鏈接,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的西河村才是生動的、豐滿的。做好基層工作要樹立局域觀和全域觀,既要立足西河看鄉村,也要善于發現、總結其他地方的好經驗、好做法,拓寬我的視角,帶來新的思路和啟發。也許無意間埋下一顆種子,未來就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振興鄉村,要從讀懂鄉村開始。這是我的必修課,也應該是每一位鄉村工作者的必修課。
安徽省當涂縣黃池鎮西河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楊浣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