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浙江省麗水市鄉村干部技能學院揭牌,標志著“培養技能型干部、建設技能型政府”這項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到麗水慶元調研時,強調“培養技能型干部、建設技能型政府”。近20年來,麗水始終遵循指示精神,在新時代技能型鄉鎮干部隊伍建設上不斷走深走實。基層干部學習什么技能、怎樣發揮作用?11月中旬,記者來到麗水就此進行實地剖析采訪。
學什么?群眾來“點單”
正是云和雪梨上市的季節,在云和縣元和街道梨莊村村口,村民們支起賣梨的攤子,吸引不少游客停車購買。在元和街道,雪梨種植面積有5840畝,規模種植時間超20年,云和雪梨是麗水市一張閃亮的名片。街道黨工委書記鄭云良告訴記者,關于雪梨產業,對基層干部的要求是種雪梨、管雪梨、賣雪梨、講雪梨故事,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技能都要懂。
元和街道是復合型發展鄉鎮,除了雪梨產業,還有很多企業落戶。《漫談項目征收》是鄭云良給每一位街道干部上的“必修課”。“街道不缺名校高材生,但是進了農家門,如何與農戶搭上話、討一杯茶來喝,是一門學問。學好開場白之后,才能繼續推進工作。”鄭云良說。
在麗水,基層干部要掌握的,除了本職崗位技能,還有與本地產業、民生服務、重點項目有關的特色技能。鄉鎮類型不同,學用重點就不一樣。“歸根結底,學什么技能,必須立足鄉鎮發展需要,尊重村情企情民情。”麗水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各鄉鎮都在制定崗位技能清單和特色技能清單。
走進景寧畬族自治縣大均鄉應急救援技能實訓基地,水域救援、山地救援、繩索救援等多種設備呈現眼前。“我們打造應急救援技能實訓基地,是出于現實考慮。”大均鄉平安辦副主任陳奕清介紹,鄉里林地多耕地少,森林覆蓋率達89%,小溪具有9種天然急流形態,夏防汛冬防火的壓力很大。“村里的老年人還有上山勞作的習慣,常有迷路走失的情況發生。以前我們上山找人沒有經驗,踩了很多‘雷’。”陳奕清說,一上山手機就沒信號,等高線圖也不會看,沒有夜視儀到了晚上就是純摸黑,找人的效率很低。大均鄉將應急救援技能列入鄉村干部的必學清單,陳奕清本人就拿下了急流救生助教證書、救護師資證書。
為進一步加強技能供需對接,麗水市推廣“技能百事通”應用,群眾、企業、工坊等主體可以通過應用中的“需求匯”模塊上報技能服務需求,鄉村干部通過“掌上學”模塊提升技能學習實效,“立體評”模塊則是歸集了“學習、特長、服務、測評、評價”等方面數據后形成五維分析圖,為基層干部技能學用情況“畫像”。
怎么學?大拿授“秘笈”
多年來,麗水市依托2900多家黨群服務中心、共富工坊,構建了“市級技能學院+縣級技能培訓中心+鄉村技能共富學堂”的技能培訓矩陣,聯合相關部門推動實用技能認證。市級技能學院對接清華大學、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等教育資源,縣鄉兩級則依托本土的“名師工作室”“技能共富學堂”等,把技能送到家門口。
今年9月,景寧畬族自治縣建成縣級技能培訓中心。張啟德是該中心的負責人,他撰寫了地方菜肴技術標準26個。他的培訓工作室就開在景寧縣紅星街道的環城北路上,包括教室、后廚和門店,可謂產學研一體。張啟德還加入了英川鎮“英川粉皮”強技共富學堂,指導當地建立示范店,打響英川粉皮的招牌。像這樣一線授課、名師帶徒的形式,很受基層歡迎。
邊學邊用是鄉村干部技能培訓的節奏。11月24日,記者來到青田縣禎埠鎮,正巧碰上一樁征遷款的調解現場。一根網線、一塊大屏幕聯起了禎埠鎮錦水村、臘口鎮矛盾調解中心、禎埠鎮矛盾調解中心三方相關人員。坐在禎埠鎮矛調中心的是浙江省優秀調解員、禎埠鎮綜治干部姜劍宏,很多矛盾糾紛都是由他牽頭處理的。禎埠鎮黨委組織委員劉家玲介紹,法律服務技能是本地鄉村干部的“必修課”,村干部、駐村干部不僅要線下參與調解,還要在線上“共享法庭”聽案例、學知識。“姜劍宏的徒弟很多,通過‘以案學法’實戰積累,不少人已經出師,一些矛盾不需要老姜出馬,村干部在村里就能化解掉了。”劉家玲說。
據統計,麗水上半年完成鄉村干部技能提升培訓8837人次,新增考取護理員、救護員等各類專項技能證書2462人,累計提供產業指導、矛盾調處等線上服務2.2萬余次。
管什么用?給力增收與服務
基層干部學這些技能“功夫”,真的管用嗎?他們為鄉村帶來了什么改變?采訪中,記者心中的疑問漸漸有了答案。
“今年6月,我們成功搶救了一名溺水的小伙。這樣的案例,每年都有。”陳奕清說,應急救援培訓對體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較高,基層干部學起來并不輕松,但是能夠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一切都值得。
大均鄉不僅培育了本土的技能干部,更打開思路,于2020年建立了浙江省首個國際急流水域救援培訓基地。目前,該基地獲得國家、省、市救援培訓基地稱號19個,同時不斷向中小學生水域安全夏令營培訓、親子研學等領域拓展。自基地成立以來,帶動周邊群眾增收6000余萬元,鄉域村集體總收入連續三年達200萬元,水資源優勢真正成為了富民的“源頭活水”。
“我們要學靈芝的套袋、灰樹花的滅菌……”在慶元縣淤上鄉方格菌博園共富工坊,鄉團委書記吳夢飛告訴記者,鄉里的技能培訓主要圍繞菌菇產業展開,靈芝、灰樹花、黃金耳等菌菇培育基本流程,她了然于胸。作為共富工坊的紅色管家,吳夢飛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企業。“新加入工坊的農戶,我們負責簡單培訓,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工坊里有技術問題,我們可以隨叫隨到幫助解決,難題再反饋給專業技術人員。”今年9月,吳夢飛還通過慶元縣“菇鄉工匠”職業技能大賽獲得了互聯網營銷師證書,直播技巧可謂駕輕就熟。“今年我們鄉村干部線上帶貨銷售額超過了300萬元。拿到互聯網營銷師證書,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土特產銷售服務,把我們的產業越做越好。”吳夢飛說。
青田縣北山鎮最偏遠的庫區村韓山村,村里沒有理發店,群眾到鎮里理發,又是乘車又是坐船,來回一次需要半天時間。為此,北山鎮把助潔、助餐、助浴等“十助”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同時組織聯村干部學習理發技能,利用每月主題黨日活動契機,到村里為群眾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轉變,群眾對鎮干部的認可度明顯提升。”青田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像理發、水電、家電維修等技能,并不一定需要有“證書”加持,但能為村民解決問題,就足以說明其“含金量”不小。
本報記者 周妍 通訊員 葉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