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農村,受限于多種因素而缺乏振興活力。筆者所在的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從2018年開始,全域推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實現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或許能為西部喀斯特地貌的偏遠鄉村發展提供借鑒。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三建鄉“三變”改革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進一步發展中仍存在以下3個問題:一是產業選擇不佳。產業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品牌,主導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品牌影響力較小。二是管護水平低。產業缺少專業人員管理,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明顯,群眾參與度、積極性不高。三是市場配置力度弱。通過“三變”改革,三建鄉實現了局部規模經營,但總體來講,市場配置力度仍然不強,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結合三建鄉“三變”改革實際,筆者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深化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運用。充分運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經營性資產量化確股、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成果,推動土地股份合作、資產合股聯營、資本入股經營等,豐富拓展股權形式,穩妥有序促進農村資源要素高效配置。
規模適度化。既發展效益高的規模經營,又充分發揮中小農戶在農業中的作用。著力提升農業附加值,深入挖掘特色資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本土特色品牌。根據資源稟賦、農戶條件和市場情況,發展不同規模的農場,結合市場需求更新產業品種。同時,鼓勵農戶多元化經營,種植多種農副產業,實現規模與效益的平衡。
以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智能化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生產,推動產業標準化建設、企業化運行。組織技術培訓,提升種植戶、農技員工的專業水平,讓農民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向村民提供采摘、分揀等就業崗位,讓村民成為“產業工人”。
推進農業農村相關改革協同配套、聯動高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等有機結合、協同配套,打出“組合拳”,促進系統集成、聯動高效。
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廖家壩社區黨支部副書記 郭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