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振興路上,如何把一個個“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成為強村富民的“發動機”?日前,本報記者走進鄉村,近距離觀察村里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之路。
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蠟染刺繡車間,苗族村民在趕制刺繡產品,蠟染刺繡成為當地苗族同胞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史開心 攝
一根甘蔗,甜在特與優
2024年1月,正是甘蔗豐收時節,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黃安村,微風吹拂,甘蔗葉沙沙作響。一臺臺甘蔗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滿載的貨車排成長龍,駛向糖廠。
“糖業是鎮里的支柱產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糖業興則鳳凰興、企業旺、蔗農富、經濟穩。”鳳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袁海斌說,黃安村把原有的2741塊零散地塊整合成72塊大地塊,建成1.3萬畝糖料蔗“雙高”基地,統一對村民進行種植指導,規模化種植讓村民共創“甜蜜事業”的積極性大幅提升。
蔗農霍佳麗2023年種了10畝甘蔗,畝產超過7噸,一年收入近4萬元。農閑時,她和丈夫在家附近的木板廠打工,一年干10個月,每月能掙7000多元。她說:“機械收割解放了人力、節約了成本,現在的生活跟甘蔗一樣甜。”
鳳凰鎮有18萬畝甘蔗。袁海斌表示,作為種蔗大鎮,將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種植技術,提高甘蔗的單產量,全力穩住糖業“第一車間”,做到一根甘蔗“吃干榨凈”,增加群眾收入。
一個蘋果,“鏈”出大文章
隆冬時節,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溝峁山梁上,1000余畝矮化密植蘋果樹已經采摘完畢等待剪枝,期盼著即將到來的春天。
這一顆顆蘋果,是農業現代化結出的碩果。“咱們陜北種蘋果,氣候、光照、緯度、海拔等天時地利,但也有短板,春天要防花期凍害,夏天和秋天防冰雹。”在南溝村駐過村的干部張光紅感慨地說,以前果農靠天收,現在拉枝環切、疏花疏果,都有技術員準時到地頭手把手教,蘋果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升。
南溝村還有2000多畝喬化果園,村里還建有蘋果冷庫和智能洗選車間,價格低的時候儲存進冷庫,價格高的時候再拿出來賣。“刨去成本每畝純收入六七千元,蘋果種植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主導產業。”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潤生說,村里被認養的果樹已經超萬株,現在正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與粵港澳大灣區一些企業簽了訂單。
下一步,南溝村還要提升蘋果產業的機械化水平,引進智能割草機、無人機噴藥、開溝施肥一體機、升降修剪等現代化高效作業設備,同時進一步搞活鄉村旅游,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農戶趙永東家里有16畝蘋果園,正琢磨注冊新商標,到互聯網上開拓市場。他說:“我還想發展養殖業,以草養畜、以畜養果、以果養人,良性循環。”
如今,蘋果已經成為老區延安的一張新名片。今年延安市的蘋果種植面積達331萬畝,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相關收入占農民經營性收入的60%。
一片葉子,有“品”溢價高
2024年初,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態茶園的山路上,一塊醒目的電子屏上,滾動更新著負氧離子、溫度、濕度等實時監測指標。茶樹漫山遍野,細看茶樹底部,一片片嫩綠的油菜苗已經鉆出土。
武夷山市星村鎮科技特派員梁繼旺介紹,夏種大豆、冬種油菜,間作綠色栽培模式,綠色又生態。2023年11月上旬,茶園開始種植約600畝油菜,油菜自然生長,不需要專門管理。冬季還進行過一次清園,用礦物源、植物源農藥滅蟲,又環保又安全。新的輪作模式不僅提高了茶葉產量,還豐富了茶葉口感,茶葉制優率提升了20%。
這幾年,燕子窠還配套新建停車場、觀景臺、漫步道等,種植水杉、紫荊花等觀賞植物,打造網紅打卡點,開展“喊山祭茶”“敘茶話事”等茶事活動,已接待研學及旅游1.8萬批共21萬人次。星村鎮黨委書記陳鵬飛說,星村鎮已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近1萬畝,減肥減藥率超過30%,茶葉品質大幅度提升。“茶葉單價原來100元的可賣到130元,1000元的可賣到1300元,茶農茶企增收約3000萬元。”
據介紹,武夷山市扎實推進“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已建成綠色生態茶園13萬多畝,規上茶企新增7家,稅收超千萬的茶企突破6家。
一件苗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你上微博熱搜了。”楊文麗至今記得去年5月朋友發來的微信。不刷微博的楊文麗立馬下載安裝,翻看一條條評論,漸漸被感動。
楊文麗自小生活在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這里的蠟染刺繡等傳統技藝代代相傳,是女性的必修課。楊文麗雖是95后,已有20年繡齡。外出打工幾年后,2019年,在新仁苗族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她回到老家創業,成了化屋村苗繡工廠的負責人。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走進了化屋村苗繡工廠。這年末,村里的苗繡賣了165萬元,楊文麗帶領20多位繡娘實現穩定就業,每人每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這兩年,她不僅找到了在上海設計過服裝的設計師,還做起了電商和直播。
磅礴的烏蒙山,曾極度貧困,但又極度美麗。站在依山傍水的村口,腳下的烏江,頭頂的絕壁,山腰的“野奢”度假營地,都美得如詩如畫。在離楊文麗工廠不遠的化屋村同心文化廣場,趕上周末,盛裝的苗族姑娘唱起了《陽雀聲聲在呼喚》,歡迎南來北往的游客。這是一首楊文麗從小聽到大的歌,小時候,孩子們對著老牛、對著空山唱這首歌,而現在是對著未來唱。
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說,化屋干部群眾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文旅融合,大力發展黃粑、黃牛、黃姜、苗繡產業,促進村民增收。在苗繡工廠上班的村民王進敏說,靠著手藝在家門口掙錢,這是她以前不敢想的。村民楊龍在村里做了“花都里”“山水云間”兩棟民宿,一年有40萬元左右的收入。回憶往昔,他笑中帶著淚花:“現在是我過得最好的日子。”
一頭牛羊,富民也富村
寒冬臘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村民索南才讓剛剛從自己的草場回到家,新家的玻璃房陽光正好,他的臉上笑意盈盈。
果洛藏貢麻村是一個移民搬遷村,17公里外的草山溝里,是索南才讓過去的家,小小的土坯房不能擋風,交通不便,生活困頓。對于索南才讓來說,這都不是最苦澀的問題。他家里有450畝草場,按照生態平衡的要求可以養100多頭牛羊,但由于沒錢買牛羊,廣闊的草場上只養了8頭牛。無奈之下,索南才讓只好幫人家放牧掙錢。
2014年,受益于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索南才讓與村上190多戶牧民一起,從大山深處搬進了新村,告別了游牧生活。村民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發展規模化畜牧養殖,全村成立了6家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統一飼養,科學養殖,村里老老少少都有活兒干。現在,索南才讓家已養了80只羊、20頭牛,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村邊山坡上,藏式紅木屋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被一條蜿蜒的木棧道串聯起來。據駐村第一書記張明介紹,2014年以前,果洛藏貢麻村沒有村集體經濟,如今除畜牧業以外,還發展研學、旅游、啤酒加工等產業。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7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3萬元。有了錢的村集體,為村民統一繳納了當年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住房保險、傳染病保險。
一個村莊,有了支柱產業,村民增收、家庭幸福就有了可靠的依托。放眼神州大地,各類鄉村產業正在蓬勃興起。通過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土特產”在讓廣大農民持續增收的同時,也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
本報記者 周靜文 華賢東 許露露 倪敏 林華維
通訊員 黃瑞 荊瑩 楊德霖 黃靜 彭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