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海燕的咸菜坊里人頭攢動,各式各樣的老咸菜香味濃郁,游客推著石磨體驗著制作辣椒醬的樂趣。
壓油溝村天塔獅舞表演,領獅人張夢瑤登上塔頂。(蘭陵縣委組織部供圖)
“為了讓大家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我特地穿了這身花棉襖,為春節準備的咸菜有近20種,我還根據年輕人口味推出了臘八蒜、卷煎餅等美食”。海燕告訴記者。從湖北十堰嫁到壓油溝村已20年的海燕,和丈夫夏永春經營著這家咸菜坊,僅大年初一這天就賣了3000多元。
壓油溝村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街道,始建于元末明初,是沂蒙山區的石屋古村落。“壓油溝村的村民集體遷到新建的安置小區,廢棄的老房子經過修繕、改造,成了民宿、商鋪,泥土路變成了石板路,石頭屋、鐵匠鋪、百工坊這些鄉村記憶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還把剪紙、根雕、柳琴戲等非遺項目引了進來。”壓油溝村黨支部書記夏繼奎說。
“很喜歡這里的質樸、清幽,融合了自然與鄉愁的風格,晚上還可以住一住院落式的麥山民宿。”家住臨沂市區的鞏健健,年初一帶著家人來到壓油溝游玩,說起和以前來最大的不同,他說今年的民俗項目更多更豐富了。
“她姊妹二人挨肩起,挨肩起,如今已長大成人就像兩朵花,就像兩朵花。”在壓油溝村古戲臺,柳琴戲《大燕和小燕》正在上演,曲調婉轉悠揚,聲聲“拉魂”撩人心,圍觀的游客眾多,還有年長者跟著哼唱,臺下的孩子們也被柳琴戲吸引。
“柳琴就是電影《鐵道游擊隊》中唱的‘土琵琶’,周邊十里八鄉的鄉親都愛聽,俺還有不少粉絲哩。”柳琴戲的主演劉燕從16歲開始跟師傅學藝,已是唱了32年戲的老戲骨。“在景區唱戲就是為柳琴戲的傳承做貢獻,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聽戲看戲。”
大年初一,廣東揭陽一名7歲小女孩林熙悅在自家商鋪門口練習舞獅的視頻爆火。而在壓油溝,春節期間人氣最旺的當數舞龍舞獅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塔獅舞,領獅人同樣是位小姑娘。壓油溝天塔獅舞的領獅人張夢瑤今年只有14歲,她從8歲就跟著爺爺練習舞獅,因為從小練舞蹈,對舞獅有很高的悟性,10歲就能擔當領獅人的角色,登上9米高的塔頂,帶動兩頭大獅子和四只小獅子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天塔獅舞的傳承,一直沿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舞獅隊伍中來,我們團還有兩個不到20歲的小伙子。”天塔獅舞傳承人張奇珍說。
在壓油溝鄉村老家集市,糖葫蘆、烤地瓜、老式理發、傳統爆米花、畫糖人、磨剪子菜刀、補鞋匠、捏面人、大鼓書、山貨、京劇臉譜等各式非遺民俗體驗應有盡有,漸漸模糊的鄉愁又回來了。
春節期間,壓油溝景區圍繞“來壓油溝,過家鄉年”主題,為游客呈現了一場場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共接待游客10萬人次,實現了500萬元的營業額。“隨著壓油溝項目二期的啟動,周邊3個鄉鎮14個村莊都被吸納進來,居客之家民宿、盆景小鎮、文創中心、‘鄉村迪士尼’等項目陸續上馬,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成色將越來越足。”蘭陵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現鵬說。
據壓油溝文旅集團總經理李超超介紹,項目二期以旅游產業為核心,帶動民宿康養、盆景、生態養魚等多個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全部運行后可實現年綜合收益2億元,引進和培育20多家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駐,圍繞現代農業、旅游業服務的經營戶270多家,提供1800余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5萬元。
本報記者 倪懷成 通訊員 左向上 卜彥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