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我剛離開校園,就來到浙江省磐安縣仁川鎮天山村,有憧憬,亦有迷茫。
我來做什么?
葉昶(左二)走訪入戶。 (仁川鎮供圖)
進村的山路彎彎繞繞,急彎就有幾十個。到村已是午后,炎炎烈日,面對陌生的村莊和面孔,我心中全是焦躁與忐忑。我的師傅、村書記羊寶熱情接待了我,并特地囑咐:“小葉剛到我們村,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要多提供幫助。”
我小心翼翼地跟著羊書記,聽他講村莊的情況和規劃。一位奶奶見到我,慈祥地和我說了幾句話,可聽不懂的方言讓我只能尷尬地微笑,善意地點頭。“她說新做了玉米餅,邀請你嘗嘗。”羊書記給我“翻譯”。不一會兒奶奶輾轉回來,遞給我們一人一個熱騰騰的玉米餅。我接過餅,說了聲謝謝,味道微甜。一路上很多村民向我們打招呼,雖然聽不懂講什么,但看得懂他們質樸的笑顏,感覺這里干群團結友善。
習習涼風吹走我的燥熱,熱情樸實的村民使我從容。我想,在這里要為他們做點什么,才能不辜負他們對我的期待。
我能做什么?
光有干事的熱情,卻在開頭就碰了壁。入戶走訪做足準備,卻卡在了語言關;解決群眾地基矛盾,束手無策;幫忙插種水稻,卻被笑城里的孩子……
一根針頭穿千根線,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
“小葉,我有個快遞在鎮上……”“小葉,幫我到集鎮帶幾塊豆腐……”從村里到鎮上有近20公里山路,出行不便,村里組建了“紅色代辦服務隊”,提供物資代購、事項代辦等服務,受到村民的廣泛好評。參與其中,我的獲得感不小。
“小葉,今天的菜真不錯,你燒的嗎?”“我只負責燒柴火啦!哈哈哈。”為了解決黨員活動日在外黨員回村吃飯難題,村里制定了“干部輪流做飯、祠堂統一用餐”制度,也得到黨員的歡迎。打下手的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同吃一鍋飯,才能共干一件事。
今年的強降雪導致村莊道路積雪嚴重,多輛過路車被困。雪一停,村里馬上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開展道路搶通,灑鹽、鏟雪、清掃。“小葉,你這裝備還挺齊全。”“小葉,鏟得那么賣力呀,中午要多吃兩碗飯嘞!”在歡聲笑語中,大家齊心協力,一天就實現了基本通車。“十分感謝你們,我還以為我們又要在這里過夜了。”被困的車主激動地說道。
還想做什么?
“小葉,你來村里也一年了,你對村里的發展有什么看法或意見嗎?”羊書記問。
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圍繞村莊旅游發展,村里投資了300余萬元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莊風貌,又發展了十余家農家樂,并開工建設高端民宿區;圍繞油茶產業發展,建成了高山紅花油茶基地2000余畝和浙江紅花油茶國家良種選育基地,并引進了磐安縣首條油茶精深加工生產線。農文旅向深處走、向高處攀。“但在數字化建設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現在很多村都在建設未來鄉村,我覺得我們村也很有必要,而且現在還有配套政策支持。”“嗯,我也關注到了,你再去了解了解,我們之后‘兩委’會議上再討論一下。”羊書記說。
去年末,天山村提交了創建省級未來鄉村的申報表。未來鄉村,天山可期。 葉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