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節氣。“得虧王立春老師的指導,我們2023年玉米再獲大豐收。”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說。
王立春在位于吉林省乾安縣的試驗田內查看玉米長勢(2023年7月攝)。 (受訪者供圖)
王立春,仿佛就是為農事而生的。被農民稱為“王老師”“王專家”的他,是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赫赫有名的“增產王”。東北玉米畝產從20世紀80年代的250公斤提升到本世紀初的390公斤,再到現在的490公斤,他功不可沒。
深翻+水肥一體化,是王立春團隊高產技術的集大成者。王立春研究發現,玉米高產的核心是密植,密植就要解決水、肥供應和土壤條件問題。于是,他將自己多年研究的技術工程化,并借鑒國際先進滴灌技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秸稈全量深翻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和耕層空間,在植株生育期通過滴灌實現精準施水施肥。簡單來說,就是把各種高產技術打捆,實現對水、肥、土壤這些影響產量因素的最優化,達到高產目標。
為了讓這項高產技術在其最適宜的地區發揮作用,王立春想方設法動員松原100多位農民和村書記,租了一輛大客車,分兩次把他們拉到內蒙古通遼市的試驗田里去現場觀摩。
親眼看到效果的民樂村,率先決定實施水肥一體化。王立春和團隊成員一邊手把手教農民,一邊不斷改進完善技術。他們先將地下埋管改成地上鋪管,解決地下管維護難的困擾;又研發出可以回收使用的軟管,使成本從每公頃3萬元降到1000多元,一眼井的灌溉面積從三四公頃提高到10公頃……如今,這項技術正在吉林西部大面積推廣。
王立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研究的技術一定要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才沒白做。”他們在樺甸的高產示范區產量增加了15%—20%,周邊地區農民跟著學,也實現了增產10%—15%。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已過耳順之年的王立春從吉林省農科院資環所所長卸任后,擔任吉林省農科院主要糧食作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開始帶領團隊向更高目標沖擊。他說,同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發達國家畝產達750公斤,“我的任務就是把黑土地的增產潛力挖掘出來,爭取玉米畝產再創新高,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郎秋紅 薛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