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劉鳳雙
本期嘉賓:
譚朝陽 重慶市潼南區小渡鎮雙橋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楊 衡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槐樹灣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劉嘉瑩 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麻榨鎮東埔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付昌云 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馬臺鄉馬臺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孫玲子 貴州省赤水市白云鄉田渡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農歷新年,許多在外求學、務工的青年人返鄉團圓,他們感嘆于村莊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以更冷靜的眼光看到了現存短板。對于村莊未來的發展,返鄉青年們有什么“金點子”?本期板凳會,來自重慶、河南、廣東、云南和貴州的5位選調生,分享了自己同返鄉青年的交流情況,并從中梳理出了新年工作的“路線圖”。
主持人:歡迎大家參加本期板凳會,請簡單介紹一下所在村的情況。
付昌云:馬臺村坐落在祖國西南,瀾滄江畔,是崇山峻嶺深處的一個多民族聚居山村。馬臺村早些年產業單一,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群眾致富難,直到2018年才脫貧。這幾年,村“兩委”確立了以茶葉為主,堅果、竹筍、紅薯等種植業及養殖業多元發展的思路,先后發展茶葉7000畝、堅果4000余畝和甜筍1000余畝,特色產業欣欣向榮。但我們并不滿足于此,村書記趙躍芳經常召集我們研討,錨定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出謀劃策,同時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扎實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楊衡:我們村三面環山、一面靠水,自然環境優美,并且瓷土儲量豐富,鈞瓷文化悠久。近年來,槐樹灣村利用閑置農房打造鈞瓷文化創客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國際裸燒陶藝村”,提供了100多個工作崗位,帶動村民年增收200余萬元。我認為槐樹灣村目前的問題在于,村莊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休閑旅游方面,大多以“農家樂”“鈞陶瓷展覽室”為主要形式,其內容大都是朋友聚餐、參觀鈞陶瓷制作,缺少具有體驗互動類的消費活動。
孫玲子:田渡村位于貴州與四川交界地帶,是個“雞鳴響兩省”的村落。作為傳統農業村,村民以水稻、高粱、玉米種植為主,種地收入較低,不少年輕人選擇到毗鄰的合江縣打工,留在家鄉的多為老人、小孩及婦女。不過這幾年,村里在基礎設施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吸引了不少優秀人才帶著資金、技術回鄉發展。到村半年來,我發現村里主導產業精深加工不夠。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片竹林,竹產業是田渡村的主導產業,但竹資源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附加值不高。
劉嘉瑩:我是2022年10月到村任職的,就在我進村前3個月,東埔村黨總支被確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盡管經過一年多的整改,東埔村現已成功摘帽,但要想繼續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老齡化問題嚴重,缺乏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和市場擴展人才,農業產業水平不高;村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創新探索精神,村內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東埔村招商信息與外界共享和交流較少,招商引資能力較弱,產業鏈條不完善。
主持人:春節期間,你們同返鄉青年就村莊發展做了交流,他們有什么感受和建議呢?請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付昌云:春節前,我們策劃了一場特別的“團圓活動”,邀請返鄉學子吃一頓“團圓飯”,聊一聊家鄉變化。活動之初,村書記趙躍芳帶大家看村史紀錄片,介紹村莊的發展歷程,向大家拋出回鄉發展的“橄欖枝”。在云南工商學院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童夢認為,村里要發展旅游業,宣傳是重中之重,要用當下喜聞樂見的方式拓展宣傳渠道。在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讀設計專業的鄧敏敏補充說,宣傳也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可以請專業的宣傳團隊量身定制宣傳方案,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譚朝陽:與馬臺村類似,年前,我們鎮舉辦了企業座談會。會上,雙橋村在外創業的周總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讓我印象深刻。會后,我通過參會名單加了他的微信。他告訴我,看到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暢通的天然氣和成片的檸檬,他很欣喜也很興奮。盡管如此,雙橋村實現鄉村振興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也要激發村民生產活力和致富積極性,逐步摸索并形成符合本村特色的線上線下經營模式,解決部分農產品滯銷的窘境,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楊衡:春節期間,我同在外做生意的能人侯辛民做了交流。這次回鄉,他最直觀的感受是進村路比以前順暢多了,環境看著也好多了。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一些問題:現存的展覽館不成規模,不能全面展示村莊形象,建議將展覽館建設納入村莊發展規劃;村莊知名度還需要提升,對神垕古鎮分流力度不夠,建議整合自身資源,通過辦活動提高分流能力;缺乏專業的陶藝家管理委員會,最好能召集村內陶藝家充分討論,并聘請專人擔任委員會理事,負責委員會日常運營工作。
孫玲子:和我交流的是本村大學生張中秀。她學的是市場營銷管理專業,畢業后在浙江杭州從事品牌商務、直播帶貨。今年返鄉過年,張中秀對家鄉的變化贊不絕口,說四通八達的公路、開在家門口的加工廠,全都刷新了她對家鄉的舊印象。不過,她也看到了一些問題,“田渡村竹產業全身都是寶,但受限于銷售渠道,竹產業的帶富能力還不夠明顯。”結合這些問題,她給出了自己的解題思路,即創新竹產業業態和模式,推動竹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滿足更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同時著力發揮互聯網賦能和效益倍增作用,讓青翠竹林成為全村竹農的“綠色銀行”。
劉嘉瑩:我是從大學生、在外創業能人及在外務工人員這3個群體中各選了一位交流。這位大學生有回村發展的意愿,但他也表示許多讀商貿、機械設計等專業的同學,因為在老家這邊很難找到對口工作,回鄉發展的積極性不高。他希望麻榨鎮可以引進更多優質企業,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發展。在市區辦企業的本村能人認為,東埔村粉葛銷路還有待拓寬,可以嘗試將文旅與產品銷售相結合。和我交流的在外務工人員表示,今年過年期間,村里舉辦的籃球和拔河比賽增添了許多年味,希望能多舉辦一些文體活動,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主持人:返鄉青年一定給了你們許多啟發,結合你們平時的觀察和思考,你們接下來打算怎么干?
譚朝陽:說一千道一萬,強村富民最關鍵。結合周總的建議,我覺得雙橋村發展村集體經濟,一是發揮種養大戶的模范帶頭作用,學習借鑒其他鎮街科學的檸檬種植模式,力促實現作物標準化種植;二是著重培養掌握新科技、新知識、新思維的專業化農民,邀請農業技術人員進村入田實操培訓,培育符合本村農業需求的“土專家”;三是依托直播平臺,吸取各地農產品直播帶貨的可行性運營模式和營銷策略,提升銷售熱度、打開銷售市場、激發消費潛力,為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開辟新跑道。
楊衡:產業發展不能貪多貪全。今年,我們要篩選一個優勢重點項目,集所有優勢資源全力扶持,再選一兩個亮點項目,逐步實施,分類推進。具體而言,對于看準的優勢項目和重點項目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同時做好觀摩接待工作,通過大力推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同時,還要積極謀劃村內相關活動,常態化開展跳舞、唱歌、“快樂星期天”等活動。
劉嘉瑩:這幾天,我結合交流的情況,也漸漸有了思路。一是持續擴大黨群積分銀行影響面,持續做好東埔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建設工作,以庭院小美景致匯聚成鄉村大美風景。二是著力探索粉葛新產品關鍵技術,生產更加符合群眾口味的粉葛休閑食品及主食產品,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三是促進業態融合,利用村民自家閑置房屋,改造盤活為創意商業空間,提供更多周末休閑、體驗、消費的場景。四是開展宣傳推介,積極開展“舞春牛”“粉葛王爭霸賽”等活動,通過微信、抖音等渠道將品牌推廣出去,擴大農產品知名度。
付昌云:活動并不是一辦了之,節后上班第一天,第一批來村委會實習的大學生童夢和鄧敏敏已經到崗了。我們給學子們精心定制了“實習菜單”,讓他們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們還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微信群,在群定期“直播”村莊的發展實景,實時分享返鄉人才的相關政策,就一些村莊發展難題,在線及時征求學子們的智慧和建議,推動他們用所學所長報效家鄉。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多組織一些類似活動,給更多年輕人提供參與村莊發展的機會,為村莊發展儲蓄人才力量。
孫玲子:張中秀啟發了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直播,許多單位也有出圈的“主播”,比如多地文旅局局長、鄉鎮領導齊上陣,宣傳效果相當震撼。這也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回巢”發展,宣傳自己的家鄉,爭做家鄉的“代言人”。今年,我們要牢牢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注重培育農村電商,依托村級陣地建設直播帶貨、網購、產品收購、快遞分發于一體的電商服務e站,推動實體市場與虛擬市場齊頭并進、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劉鳳雙 聶偉 許露露
通訊員 羅仕平 楊亞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