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2022年1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本報今起推出“總書記的囑托 田野上的國之大者”特別策劃,以“種子、土地、飯碗、富民、生態、文化、科技、改革、治理、人才”等10個關鍵詞為切口,推出10篇系列報道,既反映各地落實總書記殷殷囑托的奮斗場景,也探尋各地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種子
殷殷囑托
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工作做精做好。
一粒種子有多重?捏在手里很輕,卻又重若千鈞。
小小的一粒種子,連著糧食安全的“國之大者”,蘊藏著豐收的密碼、億萬農民的希望。陽春三月,本報記者走進各地鄉村,看一粒種子與村莊的振興故事。
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新華社發
一個南海小村
藏著一座“種業硅谷”
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陽光和煦。有一個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小村莊,因村落離周邊鄰村的直線距離都為三公里,被當地人叫作“三公里村”。廣東省科學院海南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海南產研院”)在村里建有一個南繁育種示范基地。
基地一期土地面積僅為71.69畝。就在這片“6個多足球場大小”的田地里,海南產研院的專家們僅用一年多時間,就選育出兩個入選2023年中國種子大會的玉米新品種。
王建強,海南產研院南繁服務部副部長,攻關的“主課題”是鮮食玉米。這位內蒙古漢子皮膚黝黑,掌間發黃的老繭,是常年下地留下的“勛章”。
“南繁南繁,又難又繁?!痹诤芏嘁痪€科研育種人員眼里,成為一粒好種子,要有“綜合實力”。他們將之形象比喻為“既要馬兒快跑,還要馬兒少吃草”,既要單產高、病害抗性強,又要資源消耗少、農藥用量少。
一粒粒看似普通的種子,在這些“守護火種人”眼中,無比珍貴?!皩λ修r業之‘芯’的守護者來說,看到自己選育的優良品種大面積推廣和認定時,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王建強說。
王建強所在的基地,是廣東省科學院與崖州區政府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一塊重要拼圖”。據海南產研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公里村項目總規劃面積1500畝,打造數字生態農業基地、廣科小院,推進南繁作物新品種試驗或示范。
三公里村,只是諸多南繁基地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育種人的“福地”,我國育成農作物70%的新品種都經過南繁。每年冬春兩季,有29個省份的上萬名育種科技人員飛到海南,累計繁育超過2萬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每年都有數千萬公斤的優良種子,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由陸向海。瀕臨南海的崖州灣科技城,是海南種業的主陣地,也是我國最南端的科技創新園區。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海南,首站就選擇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關心“一粒種子”。
在實驗室里,一批科研試驗項目陸續“上新”。智慧管護系統,栽種、翻地、排水等田間管理不用人操心;數字育種設備,每一粒種子的生長周期數據都實現了全程監測……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表示,園區正加速布局種子全產業鏈,開展種業創新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建設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既胸懷星辰大海,更著眼腳下每一步。瞄準前沿“種子”追光前行的,不僅僅是海南,全國各地都在為種業振興、守護“中國飯碗”加速發力。最近,種業強省河南傳來重磅消息: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將與神農種業實驗室在河南共建試驗基地,強強聯合,推動“中原農谷”全面起勢,打造中國的“種業硅谷”。
一個皖北小院
裝滿種子推廣“好論文”
書本和電腦里,是種不出水稻來的??萍紕撔率且I種業發展的驅動力,好種子的落地離不開“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在安徽省渦陽縣星園街道趙瓦房村,有個國字頭的“小院”——“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安徽渦陽大豆科技小院”。由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安徽農業大學、亳州市農科院、渦陽縣農業農村局聯合共建。
大豆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王曉波,另一個身份是安徽農大農學院博士生導師。安徽是我國大豆主產省之一。近年來,王曉波帶領團隊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選出更穩定的大豆品種。每年夏播時節,王曉波都要到田里挨個查看不同種質的生長表現。
王曉波成了皖北農戶家里的??停磕曜顭岬钠甙嗽路?,往渦陽跑十多趟?!斑@兩年,微信好友加了很多,都是村民的,不管早晚,有問題就給我發信息。”王曉波珍惜這種“泥土里的”友情,第一時間解決。他還把農戶集中起來上課,手把手教怎么精準田管。
從實驗室到田間,碩果累累:王曉波團隊選育的部分大豆品種畝產突破550斤,比安徽省大豆平均畝產高出約150斤,蛋白質含量平均提升2%至4%,并已實現成果轉化和商業化開發利用。
這樣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國大地。
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有個梨樹科技小院。小院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當“教材”,讓農民變成了“科學家”。村民楊青云自主設計的簡易式秸稈歸行機,成功申請專利;村民宋國峰評上省中級農技師職稱……梨樹科技小院成立十多年來,累計培訓農民2.5萬人次,技術推廣面積3萬余公頃,還將技術輻射到東北地區300余個合作社。
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鎮北油村的田野上,綠油油的麥苗已鉆出地面六七厘米高。日前,65歲的北油村村民呂志海走進麥田看苗情,同行的是一位24歲的姑娘——中國農大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宋安琪。白寨科技小院是中國農大在全國建立的第一個科技小院。十幾年來,中國農大在曲周縣先后建成13座科技小院,開發、引進25項關鍵技術,累計培養研究生300余人,幫助曲周培養“土專家”5000余人。
從科技幫扶的1.0版本,到產業興農的2.0版本,再到鄉村振興的3.0版本,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廣東惠東葉菜科技小院……一個個科技小院如種子般播撒在各地,把種子落地的“好論文”寫在廣袤田野上,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最初一公里”與技術推廣應用“最后一公里”的無縫銜接。
一?!敖鸱N子”
托舉共富“大夢想”
“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種子好不好,種下才知道?!敝袊こ淘涸菏?、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說,無論哪個領域的育種科研,成果最終都得落到農民手上、落到百姓的飯碗里。
在海南三亞市崖州區城西村的田頭,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副院長、海南省科技特派員楊小鋒貓著腰兒,鉆進田里看莊稼長勢?!拔覀円劳心戏笨萍純瀯?,幫助城西村建立豆類新品種示范基地78畝,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楊小鋒說。
在海南省??谑屑t旗鎮墨橋村“瓊山福稻”基地,“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的標語格外醒目。基地承接了謝華安院士團隊、省農科院水稻育繁推一體化項目、省種子總站主持的“海南好米”等項目。村黨支部書記黎積書表示,4年來,通過優選品種、科學種植,“瓊山福稻”從一粒良種發展至5萬畝良田。還走向國際市場,與阿聯酋、印尼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提供水稻種植全鏈條、全技術服務。
一粒?!敖鸱N子”,落在泥土里,向陽、拔節生長,托舉起很多村莊共富的“大夢想”。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道鎮小什村村民劉建平蹲在自家的麥田里,看冬小麥,就像瞅自家孩子一樣歡喜。他頭也不抬,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好種子是會說話的!”劉建平家的100畝地,大部分種的是小麥新品種“偉隆169”。他對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種子好,墑情好,會是個豐收年!”
從一粒種子到“共富春酒”。四川省高縣慶嶺鎮龍泉村以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富裕,由村上統一采購高粱種,免費發放給種植戶,邀請農技站人員提供技術指導,收獲的高粱由村集體公司以不低于市場價包收。村黨總支書記李維龍對村莊的方向很清晰:堅決扛起糧食生產的重要使命,積極融入縣域中部糧油園區建設,走出一條“從一粒種子到共富春酒”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會種到會制種,近年來,也有很多村莊相中種子產業這片“市場藍海”,積極往產業鏈上游延伸“致富觸手”。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峪山鎮陳集村,2019年底摘掉貧困村的帽子。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增收致富,村黨支部與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把發展雜交水稻制種業作為主導產業。村黨支部書記杜新建說,村里圍繞制種產業,拓展科普研學、勞動實踐、農家文化大院等功能,推動制種產業與商貿、文旅融合發展,講好“種子故事”。
位于安徽省濉溪縣百善鎮道口村的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大院內,一輛輛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有序停放;車間內,一粒粒金黃色的種子從加工流水線上滾入包裝袋。“2023年,我們的小麥種子總銷量超過2000萬斤,每天能產種子20余萬斤?!比珖Z食生產先進個人、柳豐種業公司總經理劉超介紹。
越來越多的村莊,意識到守護、傳承、發展好“一粒好種子”的重要性。
太行山深處,河北省涉縣井店鎮王金莊村,建有一個“種子銀行”。陳列室里,一排排架子上,擺放有五顏六色種子的碩大玻璃瓶,種子的標簽、品種、編碼等一目了然。涉縣旱作梯田保護協會會長、王金莊“種子銀行行長”曹肥定向記者介紹,王金莊村村民世代開山造田,形成了獨特的梯田農耕文化?!拔覀儗Υ迕褡粤舻亩诡?、谷子、高粱和玉米優質老品種登記造冊。根據品種的適應性,選擇不同地塊進行種植,邀請技術人員甄別、確定26科57屬77種171個本土良種。”
“種子銀行”成了王金莊的金字招牌,不僅向群眾提供種子,而且提供技術指導,并聯合當地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過去撂荒的200余畝梯田重新種上莊稼,山嶺又綠起來了。山西等鄰近省份的村莊也紛紛慕名將種子存放到“銀行”里,共同做大、做強種子產業?!皫X頭山藥,村邊麻;洼地高粱,崗上花(棉花)……”一首王金莊村村民自編的“種子謠”在王金莊的梯田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