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正是小麥病蟲防治的關鍵節點,別看這個飛機小,作用卻很大。”最近,來自江蘇克勝集團蜻蜓農服的農技人員劉剛,一直往返于南京市棲霞區和溧水區的生態智慧農場。他手里的這臺多光譜無人機,是許多種糧大戶排隊借用的好東西。
“多光譜無人機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技術,它最廣泛應用的領域是巡田,實現藥肥的精準投放。”劉剛介紹,農戶們過去巡田主要是靠植保站的專家們下地去看,扒開一株株小麥看分蘗數和莖部生長情況,不僅十分辛苦,一天也只能看十來畝,而多光譜無人機只需要在無人機屏幕地圖上打幾個點,設置飛行高度等參數,就可以飛行作業,20分鐘就能巡完千畝土地。
“草的情況什么樣,苗子的顏色怎么樣,肥料夠不夠,都會在無人機生成的作業圖上體現,將田間各區域的數據傳導到植保無人機之后,再由技術人員對整片土地進行針對性地施肥打藥、清溝理墑,大大提高了精準度和效率。”劉剛說。
對于農戶來說,無人機巡田的意義不僅在于高效,更在于能夠降本增產。劉剛表示,“傳統種地模式比較粗獷,有些農戶一年就整體施一次肥、除一次蟲,超過千畝的大田容易造成有些地方肥施過多,有些地方施得不夠。經過無人機‘診斷’精確作業之后,每塊農田基本能省出20%的肥料,增產10%以上。”
一邊是科研院所大量的研究成果,一邊是田間地頭對科技的迫切需要,像劉剛這樣的農技人才,成了連接二者的一座橋梁。劉剛所在的蜻蜓農業研究院,一直專注于將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的種田良法運用于田間地頭。
劉剛介紹,研究院除了在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了生態智慧農場外,還在廣西桂林、陜西西安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或科技特派點,與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農業服務聯合創新,像他這樣駐扎在田間地頭的農技人才,已經超過100人,去年共為6000多農戶提供飛防、培訓、農技指導、增產解決方案等服務,范圍覆蓋全國20余個省市。
隨著農戶對多光譜無人機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這讓劉剛意識到為農戶科普農機標準使用必須提上日程。“就像開車需要考駕照一樣,什么天氣適合飛無人機,哪種藥適合什么樣的打藥機噴頭,藥的濃度是否合適,都應該有一個規范手冊,不然會損壞機器,造成環境污染,甚至傷害到作業人員。”劉剛說。
解決這些問題,劉剛一直通過線上授課和線下田間學校培訓等方式,引導農戶正確進行田間管理,推動良種和良法相配套。最近,他所在的農業研究院,根據農時開展了一場針對性的線下培訓。比如,小麥播種前,會針對種子的處理方法做培訓。“專家們現場為種糧大戶解決了許多困擾了他們很久的問題,農戶來自田間地頭的真問題,也給專家提供了研究方向。這種雙向互動,讓我們的努力更加有意義。”劉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