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鎮,一輛輛滿載菌菇的貨車在排隊出場,將駛向成都、重慶、武漢等地市場,豐收的喜悅寫在菇農們的臉上。七星關區實施“三清五治”行動,不斷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菌菇產業發展就是一個例證。
“兩年前,社區的大棚長期荒廢,破破爛爛沒人管,我們重新修整后用來種菌菇。”田壩鎮先進社區居民王少琴說。田壩鎮先進社區的大棚投建于2017年10月,最初由企業援建,后因引進的經營主體較多,管理方經營不善,未能取得預期效益。2023年8月,七星關區啟動“三清五治”后,先進社區瞅準契機,盤活閑置大棚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滿足生產食用菌的育種需要,先進社區將目光投向興旺村在“三清”工作中排查出的閑置用房,兩村(社區)攜手構建聯村發展新模式,共建生產平臺,即由興旺村生產車間完成育種后,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為先進社區提供菌種。
“在先進社區提供的資金支持下,我們村共建成全自動菌棒生產線3條,配套菌種實驗室、接種室、養菌室、滅菌柜、冷庫和出菇基地,菌菇產量比之前翻了幾番。”興旺村黨支部書記李敏表示。自2023年9月投產以來,先進社區和興旺村培育種植秋冬季平菇25萬棒,生產羊肚菌菌種110畝,種植羊肚菌70畝,加工羊肚菌營養袋22萬袋。雙方的合作達成“1+1﹥2”的效果,合力跑出了食用菌產業發展加速度。“這里離家近,干活之余還能回家做飯看孩子,一個月下來收入也有2000多元。”溫室大棚盤活后,先進社區村民楊漢竹就一直在羊肚菌基地打工,工作簡單好上手,楊漢竹很滿意。
雙方聯手后,還拉來了外部技術支持單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食用菌研究院。先進社區、興旺村向研究院提供試驗基地,研究院則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有了研究院的加持,基地已經篩選出抗高溫的羊肚菌菌種,還總結出大棚栽培條件下的降溫方法,既控制了成本,也提高了食用菌質量。羊肚菌基地負責人王江說,4月份采摘結束后,打算種植黑皮雞樅,9月份再繼續種羊肚菌,“今年要放手大干一場”。
此外,先進社區和興旺村還通過“市場促產業、資源變資產”,將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進行市場化運營,打通省內外銷售渠道,與成都、重慶、遵義、貴陽、畢節等地的大市場建立良好合作關系,不斷拓寬菌菇銷售渠道。目前,先進社區已通過大棚種植食用菌實現收益10萬元,按照“721”的分紅模式為村集體增收7萬元;興旺村今年則有10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兩村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崗位30余個,季節性用工1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