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陽光照在綠油油的茶山上。國家科技特派團水城團茶葉組趕赴水城繼續指導茶葉加工。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龍場、順場、勺米等鄉鎮,專家們對加工企業和茶農開展技術培訓,為大伙總結春茶生產加工的得失。
“你們加工廠生產的鳳羽系列綠茶產品口感偏澀,主要是因為加工過程攤青環節控制得不夠精細,茶青莖梗內部與芽和葉相比含水量稍高,水分散失不勻。”在水城區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專家短短幾句話,就把困擾加工廠多時的問題找到了。幾位專家根據茶葉感官審評時發現的技術問題,與工人交流,指導工人采用吹停結合方式,適度鼓風,通過科學延長攤青時間、均勻散失水分來提升茶葉品質。
專家們還深入到順場鄉的騰鵬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龍場鄉的國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勺米鎮的坡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實地察看并糾正制葉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精心指導茶農做好茶園的精準施肥與合理修剪。
水城團團長、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遵義綜合試驗站站長王家倫研究員介紹說,水城區茶產業主要存在茶樹品種結構不合理、茶葉制作工藝與技術水平偏低、市場競爭優勢不明顯等問題。為此,專家們先后深入11個鄉鎮的20多個產業基地調研考察300多次,經過調研、分析、指導,并與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遺傳改良研究室專家對接,建立茶樹新品種展示園、早茶示范園、茶樹抗旱栽培技術示范園,引進黃金甲、金牡丹、格綠等21個茶樹新品種,規范標準體系助推品牌打造,助力水城區400多畝茶葉地實現每畝增收800元。
水城不只有茶葉,專家們心中裝的也絕不僅僅只有茶葉。2022年以來,他們先后深入水城區30個鄉鎮街道、189個村(社區),精準開展調研指導和技術服務609天,差不多6萬公里的風雨兼程,把增收的論文寫在大地上、寫進農戶的心里。圍繞“5+3”(即茶葉、獼猴桃、食用菌、中藥材、生態畜牧+刺梨、山桐子、精品水果)這八大特色產業,精準組隊開展農業技術指導,示范推廣新技術16個、引進新品種43個,建成水城區“科技特派員之家”“獼猴桃科技小院”,向上爭取資金支持科技幫扶,指導建設農業園區(示范基地)21個,領辦、創辦、協辦企業或合作社32個,累計幫扶、指導企業(合作社)73家,打造水城黃精、水城春等6個特色產業品牌。目前,水城區202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2%,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8%。
此外,科技特派團還特別注重培育本地“土專家”,培養當地農技人員221人、高素質農民323人、致富能手86人,吸納科研院所、當地部門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等201位科技人才,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
王家倫表示,水城團將創新幫扶和協作方式,以“特派團+行業部門+鄉鎮+企業”模式,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水平,助推水城區鄉村振興步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