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時,家住寧夏中衛市中寧縣喊叫水鄉的張玉花開始了忙碌的一天。20分鐘前,她照顧殘疾丈夫吃完早餐,然后步行來到工作場地——馬塘片區的辣椒種植基地。
她和其他工人一起去給辣椒苗除草、澆水、追肥,一天可以掙150元。“多虧了小買,她帶著我在附近務工,還可以照顧家里,也可以賺錢。”張玉花告訴記者,她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去年考上了大學。
“小買”,是喊叫水鄉馬塘村的勞務經紀人買麗,她主要帶領本村婦女進行硒砂瓜、麒麟瓜和辣椒種植。“我帶工帶了6年,為的是讓農村婦女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多一份收入。”在喊叫水鄉,像買麗一樣的勞務經紀人還有13名。
“喊叫水鄉有19個村,每個村里都有不少閑置勞動力。得益于鄉上打造的‘1235’勞務工作機制,讓閑置勞動力能夠隨時滿足生產需要,也能為務工人員帶去穩定的收入。”喊叫水鄉掛職副書記鄭建東告訴記者。
“1235”勞務驛站涵蓋了全鄉9家企業、14個勞務經紀人和19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的信息。其中的“1”是黨建統領,統籌全鄉就業資源;“2”是雙向選擇、雙向推薦,勞務經紀人根據工種、性別等選擇村民,村民根據時間、地點等選擇勞務經紀人;“3”是三個解決,解決閑置勞動力閑余時間,解決群眾“最后一公里”務工問題,解決勞務經紀人忙季無人可用問題,實現閑置勞動力就近就業;“5”是五大舉措,通過勞務經紀人“帶”就業、拓展臨工“保”就業、專項活動“促”就業、業務技能“穩”就業、廣泛宣傳“助”就業等措施,搭建起群眾就業新渠道。
舉例來說,為了壯大發展產業,今年全鎮種了1萬畝辣椒,辣椒種植期間發出用工需求,買麗等勞務經紀人接下訂單,在她自己的群里召集人員,在約定時間前來務工。這些用工需求目前仍以臨時工為主,在技術方面要求不會很高。
在喊叫水鄉,勞務經紀人并不是“新鮮事”。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全鄉就有100多名勞務經紀人,利用各自人脈,在企業和村民之間搭建起溝通橋梁。“此前勞務市場不夠規范,今年4月份開始,我們通過電話訪問及實地摸排,篩選出14名帶動能力比較強的勞務經紀人,每位勞務經紀人負責一個片區,保證19個村都能涵蓋其中。”鄭建東告訴記者,這14名勞務經紀人都考取了勞務經紀人資格證,勞務經紀人的綜合能力也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任,由剛開始三四十人的小團隊,發展到擁有幾百人的大隊伍。“1235”勞務驛站還將向周邊鄉鎮延伸,帶動周邊企業的務工需求。
張月英現在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勞務經紀人。從事勞務輸出3年,她每月帶動1500名人次就業,帶動不少村民增收。“有一家外鄉企業臨時接到一個訂單,我帶著康灣新村的閑置勞動力去務工。這一單,大家人均賺了上千元。”張月英說道。
截至目前,喊叫水鄉通過建立“1235”勞務機制,提供就業崗位1364個,有針對性地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班5期,培訓各類人員250人。2023年全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372人、轉移收入170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