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鶴(右一)在鄉村振興青年人才交流座談會上發言。 (銅鼓村村委會供圖)
六月的風攜著果子的甜香氣,吹向在果園里勞作的王怡鶴。
頭戴草帽、素面朝天、手腳麻利……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銅鼓村的果農們,看著眼前這個年輕姑娘,打心里佩服。僅用了半年,一個剛到村時分不清獼猴桃枝和葡萄藤的務農“小白”,長成了滿身泥土香的鄉村“多面手”。
打開“故鄉副本”
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王怡鶴,與鄉村和土地有著不解之緣。在校期間,她就一直參與鄉村規劃的研究和實踐。2022年,她進入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今年初,她赴銅鼓村擔任村黨委副書記,就此打開了她在西南地區的“故鄉副本”。
氣候和飲食的差異,沒有難住王怡鶴,但極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讓她犯了難。為了攻下“語言關”,她拿出以往做規劃調研的勁頭,一有時間,就拉著村干部、村民聊天,盤點村里產業有哪些亮點、柑橘賣了多少錢……漸漸地,王怡鶴從最開始基本聽不懂當地方言、只能“禮貌傻笑”,到和村民們交流自如,時不時嘴里還能冒出“一塊(個)人”這樣的“土話”。
高強度的“語言訓練”期間,王怡鶴也趁此深入了解了村情村況,在一個月之內梳理出了銅鼓村當前在紅色資源開發、水果產業升級、村級集體經濟結構性調整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形成《銅鼓村發展情況剖析》,作為今后工作方向的“靶子”。這個用心的舉動,得到了村干部的肯定,“來這么短時間,小鶴就能對村情了解得這么透徹,真是難得!”
找到了工作突破口,王怡鶴重拾規劃師的老本行,基于周邊紅色資源帶來的客流量,在重點片區規劃設計了“田野課堂”“新村課堂”“原鄉課堂”,和同事們一起策劃了包括“紅色伴手禮”“解放年代民宿”等16個項目在內的項目包,在紅色品牌打造、水果產業鏈延伸、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提升等方面細化“路線圖”。
答好“銅鼓三問”
作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之一,銅鼓村的建設不是一家之事,需要廣納百家之言、廣邀各方之士。為此,王怡鶴先后邀請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成都市科技專家服務團、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專家團隊來到銅鼓村,圍繞智慧農業、紅色研學、園區建設等村莊發展難點重點交流指導,為銅鼓村帶來不少新思路。
村莊發展當然也離不開青年們的新鮮思維。今年3月,王怡鶴召集畢業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30余位基層青年來到銅鼓村,圍繞“紅色經濟”轉化開發之問、人才友好鄉村建設之問、集體經濟轉型發展之問這“銅鼓三問”,展開熱烈討論,會后整理形成人才建議清單等。此外,王怡鶴還助力蒲江縣成功申報為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的實踐點。今年暑期,一批青年學子來到銅鼓村,參與到“全國紅色美麗村莊”的建設。
打造“金字招牌”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柑橘和獼猴桃種植業的帶動下,銅鼓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到3.46萬元。一派欣欣向榮中,王怡鶴也注意到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比如水果產業附加值低、銷售渠道不暢等。
為了讓更多收益留在村集體和老百姓手中,王怡鶴積極對接品牌商超,從零開始一點點學習采購、物流專業知識,最終促成村集體下屬合作社和該商超簽訂水果購銷協議,年計劃采購額約100萬元。這次合作是銅鼓村建立自主渠道“從0到1”的突破,不僅有利于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推動農戶增收,更是為以后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奠定基礎。雙方還簽訂了黨支部共建協議,共同打響銅鼓水果的“金字招牌”。
王怡鶴還積極向上對接爭取資金項目支持,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1月初,王怡鶴得知銅鼓村所在的西來鎮被納入市級產業強鎮建設,于是第一時間了解建設重點及支持方向,與村干部及合作企業一起討論編制項目方案,成功爭取到資金用于開展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3月,王怡鶴和同事們一起謀劃了冷鏈物流中心項目,并發揮帶動作用,和鄰村合資共建,向上級單位爭取資金用于中心建設。在全市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王怡鶴和同事們一起梳理復盤銅鼓村鄉村建設成效,對標對表查漏補缺,在4月順利通過先行村考核評估,將獎補資金用于發展紅色文化柑橘公園等提質升級項目。
懷揣著鄉村振興的初心,不到半年時間,王怡鶴已然把“遠方”變成了故鄉,把自己從“外鄉人”變成地地道道的村里人,像無數到村任職選調生一樣,用無悔的青春服務腳下的這片熱土。
本報記者 周晶 通訊員 郭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