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精神紀念館 (浮山縣委組織部供圖)
走進山西省浮山縣寨圪塔院頭村,映入眼簾的是“寨圪塔扁擔精神紀念館”10個火熱的大字,它們熠熠生輝,訴說著奮進的歷史贊歌。
置身紀念館,一根用了20多年的榆木扁擔,一個歷經15年撥打的算盤,一件掛了8年縫滿補丁的門簾,都靜靜地躺著,無言更勝萬語,激勵后人砥礪前行。
“艱苦奮斗、勤儉辦社、心系群眾、熱情服務”——“扁擔精神”已經烙刻在院頭村的歷史與現實中。
回溯往昔,1938年初,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主力轉戰晉冀魯豫,不僅在浮山播下了革命火種,更讓源自于井岡山的“扁擔精神”扎下了根。1943年,青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浮山嶺東寨圪塔創辦“一心勝”合作社,后來發展為寨圪塔供銷社。自此,供銷社始終與農戶同呼吸、共命運。
20世紀70年代的寨圪塔供銷社,已經開辟了150種副業生產門路,每年收入在50萬元。供銷社用這些資金購進了拖拉機、柴油機、磨面機等農業機械120多臺。這期間,職工和入股村民日益增加,供銷社還先后辦起染坊、油坊、面粉坊、磚廠、藥鋪、糖醋作坊等,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
改革開放以后,經歷市場經濟的沖擊,寨圪塔供銷社面臨“人走社散”的嚴峻挑戰。緊急關頭,供銷社大膽改革創新經營管理體制,挖掘職工能動性,到20世紀90年代,寨圪塔供銷社各項業績再次在全國名列前茅。
今天,“扁擔精神”仍在院頭村不斷熔鑄著新的時代元素。走在院頭村,記者看到,各項產業欣欣向榮,集體經濟綻放活力,民生服務和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村民的笑顏中洋溢著幸福。
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來說,院頭村黨支部書記衛俊琪說,前些年,院頭村的集體經濟幾乎為零,這幾年,村里大力落實浮山縣委“3+N”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將閑置土地競標流轉,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收。
2022年,村里投資50萬元與全縣38個村共同建設浮山縣綠色食品櫻桃標準化生產基地,每年固定分紅2.25萬元。2023年,又爭取上級資金67.6萬元、自籌39萬元,新建全智能溫室大棚,所種櫻桃目前已經成活,等豐產年份,預計將為村集體增收12萬元。
此外,堅持“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模式,入股山西漢中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分紅收益每年約1.8萬元;入股浮山縣達康源養殖有限公司,分紅收益又有4.35萬元。
“扁擔精神”不能丟,服務群眾無盡頭。村里健全微網格體系,廣泛開展“敲門”行動,把為民服務事務納入微網格,用小網格服務大民生。此外,引導群眾整理房前屋后柴草雜物、打掃庭院衛生、清理積存垃圾,推動村莊環境由“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村里還大力開展衛生廁所改造,截至目前,完成衛生廁所改造236座,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治理,是對人的服務和治理。村里制定了村規民約,編寫成歌曲傳唱,并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推動鄉村移風易俗。“我們村有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的傳統,老百姓每年在農歷七月初去趕集,購買生活生產物資,形成大型的農村趕集大會。”衛俊琪說,今年的物資交流大會即將到來,現在村里正在全力籌備辦好大會。
放眼未來,最值得期待的當屬浮山縣在院頭村重點打造的供銷小鎮。衛俊琪說,供銷小鎮今年1月動工,預計在今年底建成,主要依托寨圪塔扁擔精神紀念館,建設供銷文化中心、供銷服務中心即中藥材批發交易市場、非遺館、圖書館、長青劇院、兒童游樂場等,打造供銷文化一條街,恢復寨圪塔老街昔日光彩,把民俗融入其中,讓游客沉浸式體驗。
“發展總不會一帆風順,院頭村也遇到人才振興、發展村集體經濟等方面的困難,但我們干部群眾堅信信仰的偉大力量,也堅信扁擔精神從‘紅扁擔’發展到‘鐵扁擔’,明天一定會變成‘金扁擔’。”
本報記者 周靜文 實習生 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