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烏蒙山深處,火紅的高粱、翻滾的稻浪、翠綠的蔬菜、晶瑩的葡萄和金黃的梨子,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到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
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8000余畝高粱在陽光的映射下閃著紅光,在秋風中輕柔蕩漾。高粱地里,村民們忙碌著,他們拿著鐮刀,背著花籃,拉穗、割穗,入籃、裝運,臉上洋溢著喜悅和幸福,一派豐收繁忙。
茨竹村高粱種植大戶楊大飛去年嘗到了種植高粱的甜頭,今年種了65畝,比去年多了15畝?!敖衲甑母吡婚L勢和收成都比去年還好,每畝產量在500斤左右,預計總產值可達10萬元,收下來的高粱都是訂單保底收購的,完全不愁銷路?!蓖鹤永餄M地正在暴曬的紅高粱,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近年來,畢節市七星關區采取“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充分整合土地、氣候等資源優勢,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種植和養殖產業,為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注入活力。
在燕子口鎮甘溝河村,100余畝水稻伴著微微秋風,碩果累累的稻穗俯身輕輕搖曳,層層稻浪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金燦燦的光芒,濃濃的秋日氣息撲面而來。田中稻花魚追逐嬉戲,時而發出咚咚響聲,村民提著桶在稻田里忙碌,歡聲笑語響徹田間?!拔覀儾捎脽o公害種植水稻,每畝能產出純綠色無公害大米800至900斤左右,總產值在24萬元,待水稻收割后,稻花魚就可以捕撈銷售了,我們正在和有意向的商家進行商洽。”算起今年的收入,稻花魚基地負責人王秀秀信心滿滿。
在稻田里養魚,是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之一。燕子口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依托自身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采取“黨建+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模式發展高粱、陽荷、獼猴桃、陽光玫瑰、稻花魚等多個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產增收,為農業增產、群眾增收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在距離七星關城區十公里的梨樹鎮保河社區梨園內,大個梨子掛滿枝頭,在陽光的照射下,裹住梨子的金黃色套袋顯得分外耀眼,果農們樂得合不攏嘴,笑容里是掩飾不住的豐收喜悅。
吳道武是保河社區有名的種梨大戶,種植了50余畝精品梨。他的梨通過線上線下銷售,中秋前后是銷售高峰期。每天一早,帶著一堆網絡訂單,他便早早到果園采摘,當天裝箱,當天發出,果品優質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
“我們社區現有梨子種植面積3500余畝,其中精品種植3000余畝,年產量1700余萬斤,可實現收入5000多萬元。”保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吳麗維說,保河社區堅持把梨樹產業作為農戶發展致富的主導產業來抓,成立了隆康金秋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區群眾抱團發展。
七星關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樹斌表示,七星關區堅持把鄉村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引導基層黨組織領辦集體經濟項目1166個,帶動群眾組建家庭農場2568個,大力盤活集體閑置資源資產和群眾棄耕撂荒土地,發展蔬菜、中藥材、茶葉、紅粱、刺梨等現代特色山地高效農業和糧食、烤煙、肉牛、蛋雞、生豬等傳統產業,打造了“茂源人家”貴州五谷蛋、“瀚墨河谷夫子”大米、“怡河維”椪柑、“心連心”食用菌、“太極古茶”等100余個農特產品品牌,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荷包日益豐盈。通訊員 宋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