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扎得下身子,耐心才是年輕干部最需要的“養分”
90后,卻有著和年齡完全不相符的長相,這是我對郭海寧的第一印象。
采訪中,我跟著小郭翻山越嶺,村里的每一處細微變化,他都了然于心。擔任江西興國縣白石村第一書記的兩年里,他招商引資、扶持能人,幫著白石村建立種養多元化產業,順利脫貧摘帽。
小郭告訴我,為了能讓在外務工的村民朱道貴返鄉創業,他電話溝通、上門拜訪,幾番周折,才在山腰上找到一塊好地段發展起農業綜合體。每每看到那里忙得熱火朝天,小郭便滿心自豪。
成天村里村外跑,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風吹日曬在他臉上留下那么多痕跡。做記者十幾年來,從西北到中部省份,我跑了許多地方,見到的年輕基層干部不少,有許多干出了不小成績,也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與肯定,如果說這些年輕的面孔有什么共同特點,那就是:有激情,有干勁,也有扎得下身子的“耐心”。
三年前,我在寧夏固原采訪過大學生村官趙曉菲。大學畢業后,小趙沒有回家鄉,而是主動來到西海固地區一個村里,村里各族群眾雜居而處,事務繁多,脫貧致富殊為不易。熟悉群眾、學習方言、入戶走訪……小趙一邊努力適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一邊思索著村子的發展門路。不被理解時,工作遇阻時,小趙都沒氣餒。如今,村里的人均純收入翻了一番,提到趙曉菲,村里不少老人都豎起大拇指夸贊:“這孩子,能吃苦,有辦法!”
不久前,一位在西北工作的博士選調生好友給我打電話,說自己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從名牌大學博士畢業,投身大西北,他不僅僅自己扎下了根,還讓讀碩士的愛人也跟到大西北,如今兩個孩子出生,算是徹徹底底地扎下了根。
見過世面、敢想敢干,是很多年輕人的優勢,但是僅僅是有激情、有主意,不一定能干成事。要在基層做出成績,更需要耐得住寂寞、扎得下身子。說到底,在基層成長,需要耐心,耐心才是年輕干部最需要的“養分”。當然,耐心的培養,需要組織的關心關愛,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讓年輕人的激情和理想,在基層肥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越扎越深,那么開花結果只是時間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