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華(中)走訪群眾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兩年前,我從天津大學畢業,加入選調生村官隊伍,來到革命老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舊縣鎮壩上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兩年的農村工作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踏實做事是走進村民心里最好的辦法。
2019年我剛到壩上村時,因氣候干旱,村民用水困難。為了解決村里水廠水源緊缺難題,我和村里的黨員工作之余,爬山探尋新水源。這件小事在村里傳開后,村民對我產生了好感,進而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總是克服困難支持我。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駐村以后,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村里的垃圾清運原來是由1個人負責,效果不太理想,群眾有意見,我嘗試著解決這個問題。2019年底,我抽空走遍全鎮19個行政村,了解學習其他村的做法。隨后,我結合調研情況,提出了在經費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以公開招聘的方式,聘用保潔人員,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
駐村兩年間,村里最大的民生項目是投資736萬元的公路建設。對于這條公路,村“兩委”內部有不同意見,支持者的理由是,這條路對村民出行有莫大好處;不贊成的原因是,資金缺口多達280萬元,這對村里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怠慢不得。”我積極與村干部溝通交流,尋求解決資金缺口的方法,提出“上級補助一部分、鎮級配套一部分、社會募集一部分、設法賺取一部分”的思路。此后,我牽頭募集了23萬元社會資金,這件事也讓村民對我刮目相看。
在村里,平時接觸更多的是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之類的小事。我們只要放下身段,耐心幫助解決,就能打開群眾的心扉,贏得群眾的信任。村里一位江姓老人是情況特殊的“無房戶”,42歲才結婚生女,但女兒出生僅12天,他妻子離家出走再沒回來。他帶著女兒在外打工16年,村里的土房子因常年無人居住成為危房。這兩年,老人想回鄉生活,我幫他申請了“慈善愛心屋”4萬元補助資金,建起了一棟新房子。每次遇到他,他總是緊緊拉著我的手不放。老人為感謝我,還偷偷地塞給我1000元,被我堅決拒絕了。
如今,走在村里總能聽到“到家里食杯茶”的質樸邀請,我也越來越喜歡上這種生活。可能我今后的工作會有不少變動,但這兩年的在村工作,讓我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踏實做事,才能真正融入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