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沫(左)為沃柑澆水。
從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后,我通過定向選調生招錄,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工作。不久,來到百色田林縣潞城瑤族鄉豐防村鍛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豐防村的主打產業是林下養雞,采取的是“公司+農戶+合作社”的形式,全村有67個雞棚,帶動和發展養殖戶57戶,其中脫貧戶18戶。我到村走訪發現,受市場行情影響,村民養雞收益減少,不少人因此失去了信心。
為穩住主打產業,我先挨家挨戶跑,摸清底數,將信息制作成電子表格,并用繪圖軟件繪制雞棚分布圖。隨后跟縣農業農村局反饋情況并尋求幫助,多次與相關公司洽談爭取支持,經過努力,有一位養雞戶去年大半年虧本,最近3個月賺了4萬元。
村集體經濟目前只有一個養雞項目,抗風險能力弱。為此,我建議村里優先發展短平快項目,利用粵桂協作資金,指導村里開展光伏試點,每年發電售電所得約3.6萬元,可連續穩定收益25年。同時,發展30畝地絲瓜絡項目,每畝投入2000元,畝產值約3600元。考慮到村民有畏難情緒,村集體帶頭發展,然后帶動村民一起種。
在村里,聽到村民反映最多的就是雨季出行難,雞飼料難進來,農產品也難以運出山外銷售,為此,我多方奔走申請到140萬元粵桂協作資金,終于打通了一條出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