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毛澤東同志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好的調查研究報告,是通過親身經歷和廣泛實踐形成的對于社會發展規律的清醒認識,能夠幫助決策者進行更加精準和有效的政策制定。
撰寫好的調研報告絕非易事,它沒有捷徑可言,不能憑著想象或經驗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大量而深入的觀察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理性地對研究素材進行分析、提煉、歸納和總結,在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提出改進工作的對策建議。一般而言,撰寫好調查研究報告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選題策劃。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調查研究的最大價值在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調查研究需要敏感性,要具有“問題導向”的意識,聚焦難點熱點,探索性地發現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真”問題,積極為破解發展難題開出“良方”。發現問題一是需要具備宏觀視野,要從中央全局性和戰略性部署入手,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工作來選擇研究主題。如最近中央發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對于這一新提法和新戰略的理解和細化實施,還存在著諸多需要破解的“盲點”和“空白”,這就為調查研究提出很多好的選題方向,為更好地落實和推進中央政策提供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二是來源于群眾所迫切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這些問題不宜過于抽象,應更加具體,能夠通過政策設計或制度建構來加以解決。如鄉村振興中集體經濟的增收問題、宅基地流轉問題,這些問題切口小,但意義重大,具有緊迫性,能夠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共鳴。
二是調研組織。調查研究不是僅在書齋就能完成的工作,必須要練好“腳力”和“眼力”,主動走出“象牙塔”,到基層一線和群眾打成一片,進行走訪和調查。毛澤東同志認為,“凡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到下面去跟群眾接觸,就能感到有生命”。為完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深入農村一線,“甘當小學生”“躬身入局”,以群眾為師,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最后以確鑿的事實得出了農民運動“好得很”的結論,為調整當時黨的右傾錯誤路線作出了極其關鍵的貢獻。開展調查研究也不是隨意進行的,現在存在著一些“偽調研”,純粹“擺樣子”“走過場”,徒有調查之名而無調查之實,不但毫無實效還讓基層增加工作負擔。有效的調查研究開展之前,必須要經過精心的準備和籌劃,要帶著問題去調研。圍繞調研主題,先進行扎實的案頭工作,經過充分的思考,梳理出想要了解的具體問題,選擇科學的調研方法和時間安排,形成周密的調研方案。如此開展的調查研究,才有更高的效率和針對性,才能真正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
三是建議思考。調查研究需要發現事物“是什么”“為什么”,更要善于提出“怎么辦”。調研報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報告僅僅是注重詞藻的華麗、語言的工整和口號的對仗,僅僅是滿足于充當文件政策的“馬后炮”或“傳聲筒”,那么這篇報告最多算是形式上的“好”文章,而失去了調研報告真正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堅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想出來的點子、舉措、方案符合實際情況。”我們要善于通過調查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讓研究的“謀劃”影響“規劃”,讓研究的“對策”融入“決策”。當然,認識事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開始提出的建議都一定完全正確,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檢驗和提升。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有不同意見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允許充分表述。通過反復討論、反復比較利害,相互磨合、溝通,統一認識,這時拿出的方案才能比較符合實際。”
四是報告風格。調查研究報告不同于一般的學術論文,也不同于新聞報道。它來源于實踐,又要高于實踐,需要不斷地把零星的認識加以系統化和深刻化,直至還原問題的本來面目。從報告字數來看,應該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毛澤東同志的《尋烏調查》等報告,有的長達幾萬字,有的僅有兩千字。遞交給領導的報告一般來說應高度凝煉,言簡意賅地闡述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從語言風格來看,要倡導生動活潑、言之有物的文風,應該是“文約而事豐”,用質樸的語言表達鮮明的觀點,避免洋洋灑灑一大通“正確的廢話”。從報告體例來看,通常分為研究背景、問題分析和對策建議三部分,研究背景要簡明扼要,著重說明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問題分析要言之有據,通過數據或比較提出當前存在的困難或障礙;對策建議要切實可行,著重提出精準的政策建議和咨詢意見,成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和支撐。
(作者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江蘇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長三角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