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里,王施展(右)和流動黨員交流。
2022年1月,我來到四川省簡陽市云龍鎮石佛村。為迅速打開工作局面,我一邊查閱各類村史檔案,一邊挨家挨戶遍訪群眾。還真訪出了一個突破口。
入戶時,老黨員跟我嘮嗑,提及黨員組織活動難,尤其是流動黨員總是聚不齊。我隨即找來近幾年村黨支部“三會一課”記錄,發現參與學習比較積極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在家黨員,另有30余名流動黨員無法保障正常學習。帶著疑問,我請教了村書記:“村里對流動黨員是怎么管理的?”村書記苦笑著說:“我們有時會組織線上學習,大家在‘云上’能到齊,就已經很難得了?!?/p>
而在整個云龍鎮,有近500名流動黨員。活動開展難、對接管理難的問題在不少村都存在。怎么補齊這塊短板呢?經過一番調研,我想到一個點子。我的派出單位成都市錦江區委組織部推出過一個選調生“風箏”式跨區域培養模式,既然我們選調生是組織部牽引的“風箏”,那么流動黨員也可以成為黨組織手中“不斷線的風箏”呀!于是,我帶著想法跑到鎮上尋求支持。鎮黨委陳書記很認可,他對我說:“可否在流動黨員比較集中的成都市區,協調一個場地,組織流動黨員們參加活動?流動黨員可以提供一些志愿服務,以服務換場地租金!”
為給流動黨員在成都找到一個“新家”,我草擬了城鄉聯動共建共管流動黨員的項目方案,向錦江區委組織部領導匯報。在組織部的支持和協調下,我們最終在成都市錦江區慶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功設立了云龍鎮流動黨員交流驛站。
黨的二十大開幕那天,也是我們交流驛站的啟用之日。我們組織全鎮的流動黨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一起觀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盛況,認真聆聽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們還為黨員們準備了裝有《云龍鎮發展報告》、防疫物資袋、《先鋒》黨員學習期刊等材料的“暖心禮包”,讓在外工作生活的黨員及時關注到家鄉發展最新動態。日常課程設置上,我們定期邀請專家教授、相關部門負責人、群眾身邊榜樣為流動黨員講黨課,每月向流動黨員推送學習工作安排、發布最新文件,讓流動黨員學習“不落一人、不缺一課”。
流動黨員交流驛站不僅組織大家學習,還定期收集黨員們遇到的困難和訴求,承諾辦結期限。如今,很多流動黨員有難題就主動找我們,交流驛站成了“愛的港灣”。
不上黨課的時候,我們也不讓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場地冷下來:舉辦家鄉山水風光、各類香甜水果現場推介會,向慶云社區居民介紹簡陽晚白桃、胭脂脆桃、牛奶巧克力草莓等特色農產品;召開流動黨員干事創業感悟分享會,讓流動黨員自己上臺分享;開展人才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宣講,鼓勵、引導有返鄉創業、就業意向的流動黨員回歸家鄉、建設家鄉。
隨著開展的活動越來越豐富,流動黨員們牢牢凝聚在黨旗下,共謀鄉村振興家鄉發展。這不,最近我們這里的砂糖桔成熟了。在驛站組織活動的時候,我們向流動黨員們發“聘書”,聘請他們擔任“家鄉水果代言人”,在外幫著一起叫賣村里的農產品,為村民鼓足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