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延磊
對于不少出生在鄉村的孩子來說,或許都曾有過“走出去見識外面精彩世界”的念頭??蓪τ谖襾碚f,走出鄉村求學,不是為了逃離鄉村,而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能更好地回歸鄉村,建設更美好的鄉村。
出生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曲周鎮的我,是一名典型的“小鎮青年”。2021年7月,研究生畢業后,我放棄了一家央企拋出的“橄欖枝”,回到家鄉曲周鎮,擔任東劉莊村村主任助理。大家都很好奇我為何如此選擇,對此,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我用了19年的時間努力走出去,卻只用了3分鐘就決定走回來!”
回村后不久,我的工作就遇到了“攔路虎”——北王莊城中村改造。改造是為了優化縣城功能布局、提升曲周宜居品質和群眾幸福指數。但因為是曲周縣第一次開展整村拆遷,做工作的難度很大。
在這當中,我主要負責協議簽訂工作。從2022年2月20日第一位拆遷戶簽約,到3月16日全村358戶簽約成功,那一個月我每天起早貪黑,沒按時按點吃過一頓飯、沒舒舒服服睡過一個整覺,每天都在向群眾解釋惠民政策、消除群眾疑慮、爭取群眾支持中度過,最終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自己的任務。
記得有一次,年近古稀的王愛梅老人獨自來簽協議,可她不識字,對于協議本身也存在諸多疑惑。我便耐心和她交流,一句一句地把協議內容念給她聽,仔細講解每一條政策。一遍不懂就講兩遍,兩遍不懂就講三遍、四遍、五遍……確保老人能夠全面認識到改造的益處,將補償安置方案徹底搞明白。3個小時后,老人簽下了協議,并對我豎起大拇指。那一瞬間,我感覺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
除了簽訂協議,我也經常入戶做群眾工作,在村里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村民劉曉新由于自家房屋較新、建造標準高,對改造工作有抵觸情緒。多次上門被拒后,我便選擇在早上6點到他們家門口等開門。面對冷板凳、難聽話,我始終面帶笑容,懷揣一顆真心,反反復復地為他算經濟賬、發展賬。漸漸地,劉曉新被我的真誠打動了,不但很快簽了協議,還幫我到其他村民家去宣講政策,這也讓我體會到了“用真心贏得民心”的真諦。
重點工作要攻關,其他村里的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很忙碌。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110戶村民集中來簽約,我抱著厚厚的文件,與村民一遍又一遍地溝通,說得口干舌燥,忙得腳不沾地,一直忙到次日凌晨5點多,才下班回家。抬頭看著天邊已經泛起一絲魚肚白,云彩似乎也在積蓄能量沖破黑夜,顯出淡淡的朱紅色,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我知道,我是在用自己的點滴努力,讓家鄉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