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妹,快來快來,出菇啦,大出菇啦!”在電話那頭,抑制不住喜悅的是我們村的第一書記,是一位“超級瑪麗”。“超級瑪麗”是一款經典游戲,“超級瑪麗”通過吃蘑菇不斷通關晉級。沒想到,我所任職村發展的正是食用菌產業,我們化身“超級瑪麗”,通過努力幫助村里的食用菌產業不斷“通關”。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21年4月,我作為選調生來到貴州省習水縣寨壩鎮永盛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并主持工作。在這里,我碰到了一群“超級瑪麗”,并有幸成為其中共同努力奮斗的一員。“四山夾三谷、三道夾溝溝?!庇朗⒋迤鋵嵤且粋€沒什么像樣產業的鄉村。如何發展產業、帶動群眾發展,成為我到村后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脫貧攻堅期間,在遵義市稅務局和習水縣委組織部幫扶下,永盛村新建了集分揀、洗選、冷藏、烘干、辦公等為一體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和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蔬菜大棚。其后,村干部先后嘗試種植辣椒、茄子、四季豆等,兩年時間才叩響了食用菌產業的大門,“產業關”之后又破解了“技術關”。2021年5月剛出菌,上任第一書記就輪換回去了,闖市場關的重擔,就落到了我和現任第一書記的頭上。
去年春天,陽光充足,羊肚菌和赤松茸一個勁兒往外蹦,而我們卻高興不起來:種出來了、卻賣不出去!我們干著急。為延長保質期,我們將鮮菇深加工為干菇,村干部八仙過海,各找各的渠道,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好不容易把倉庫的存貨賣光。
我們總結經驗,一致認為,發展壯大產業、產業規模的確定等等,首先要有市場,為此必須轉變經營模式。我們說干就干,構建“支部+合作社+大戶+群眾”的利益聯結模式,以資產入股模式與專業食用菌種植公司尋求合作,由公司負責技術管理和產銷對接,合作社在保底分紅基礎上再按比例分紅。為節本增效,我們把傳統的購買菌包轉為自產菌包,生產成本壓縮60%以上。新的產銷模式,徹底幫助我們走出了困局,去年全村的菌菇供不應求,完全不夠賣。
產業起來了,村民得實惠。去年,我們共計生產平菇菌包5.5萬袋、青杠菌菌包2.5萬袋,年產值超80萬元,帶動50多戶群眾增收。今年,我們準備在永盛村成立食用菌產業協會,擴大產能,帶動更多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預計今年食用菌產業產值增長一倍。
我們這群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超級瑪麗”,有到村任職選調生,有駐村第一書記,有村“兩委”干部,也有熱愛農村的專家,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資金投入到產業類型選擇,像“超級瑪麗”那樣勇猛向前,一個一個通關,讓小蘑菇撐起了致富傘。
貴州省習水縣寨壩鎮永盛村黨支部副書記 趙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