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淑婷,是貴州省都勻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2020年10月,剛從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我選擇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通過貴州定向“985”高校選調回到家鄉,投身于家鄉建設。根據組織安排,2021年11月,我被選派到平浪鎮羅雍村任專職副書記。這是我從未曾想到的一件工作,更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似乎與我學習專業“不相干”的崗位上,我愛上了腳下的這片土地。
做村民群眾的“家里人”
初來乍到,單在村里走家串戶我都會迷路,要做到村情“一口清”,對我來說不亞于大學考試。高分的秘訣在于高效的重復,而熟悉村情的關鍵就是多和群眾交流。在多次走訪及組織群眾召開院壩會后,問起羅雍村的情況,我基本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日積月累中我的駐村工作也逐漸有了起色。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背對身后環繞的群山,我常反復溫習母校的校訓。我明白,踏踏實實做好服務群眾的小事,便可以把自己的點滴奮斗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事中去。
頂著烈日我跟村民一起播種、插秧、打成一片,這讓我學到了不少新技能,也讓我和村民群眾的關系越來越親密,我相信群眾有好事叫我是客氣,有需要時也叫我,才是信任。
向原單位提出申請,為群眾尋來愛心企業捐贈水管、水泥,徒步到深山里尋找新的水源,及時解決各組村民“飲水難”的問題,一句“淑婷,好樣的!”讓我身心不再疲憊。
“謝謝姐姐,姐姐真好!”看到小朋友們在“六一”兒童節得到我協調購買的學習用品,他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也溫暖著我的心。
“淑婷小妮子,過來孃孃家吃殺豬飯!”本來我是抱著棉被、棉衣、大米、食用油、春聯等生活物資去村里慰問的,卻被村民們爭先拉到家里吃飯嘮嗑,我知道,我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我已成為了他們的“家里人”。
做基層治理的“踐行者”
為落實好市委“基層治理夯實年”各項工作任務,我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多次外出觀摩學習,并因地制宜為村里制定了治理方案。
圍繞建設羅雍村美麗“花園村寨”目標,我提出帶動群眾成立基層治理“紅黃藍”三支志愿服務隊(紅色黨員志愿服務隊、黃色治安巡邏隊伍、藍色藍天環境保衛隊),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建立基層治理積分制,以積分作為獎勵依據,有效動員群眾參與村寨共建共治共享,羅雍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一點點發生變化。
到村之前我還擔心研究生階段所學的建筑學專業知識無用武之地,結果在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時就派上了用場。
白天,我一邊忙文化墻施工建設,帶著群眾繪畫墻體、砌筑花壇,一邊發動在外務工的村民們捐款、聯系企業及幫扶單位贊助,最終籌集到村民捐款5000余元,拉到50噸水泥、5000塊磚、2萬方沙子、100株苗木、10個垃圾箱等贊助物資助力建設。
晚上,我便與村支“兩委”、村民群眾們坐到一起制定組規民約和評比制度,設置“紅黃榜”和門前三包衛生評星,開展“五好家庭”評比,頒發流動紅旗,通過樹榜樣、立標桿,激發村民銳意進取學習先進的意識。
不知不覺間,示范點開始變得有模有樣,雖然我黑了、瘦了,但看到一個煥發活力的村寨時,成就感油然而生。
做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羅雍村始終穩固產業興旺這一鄉村振興基石,積極謀劃產業促發展,為村寨后續建設提供堅實經濟基礎。在村“兩委”和村集體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利用自有生豬養殖項目,加大與海大集團的合作,2022年共出欄2批生豬,共1000余頭,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萬余元。
生豬養殖業的初步成功并沒有沖昏我們的頭腦,反而讓我們更加堅定艱苦創業的決心。利用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優勢,村里又帶動群眾依托2個500畝壩區發展起優質水稻種植。去年秋天,整片壩區滿是豐收的歡聲笑語,全村累計收割稻谷11.8萬斤,群眾收入20多萬元。除此之外,我們村還積極引入企業帶動發展,動員村民種植海花草200畝、種植生姜120畝、試驗種植冬瓜15畝,通過流轉土地、村民自己創業等收入約150萬余元,帶動起近50人就近就業,農忙期間人均月收入約3000余元。現在的羅雍村產業發展一派欣欣向榮。
轉眼間,我到羅雍村已經一年多。在此期間,我的工作得到了平浪鎮黨委政府的認可,獲得了“2022年度鄉村振興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將美好的時光奉獻給基層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我深知,奮斗的青春是一場“接力跑”,我將帶著這一份榮譽及鼓勵,爭取跑出更好的成績、賽出更好的風采。
作者為貴州省都勻市住建局派駐平浪鎮羅雍村副書記 楊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