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瑩(左一)在入戶走訪村民。 (甕港村村委會供圖)
“世外桃源”是我對甕港村的第一印象。2023年12月,我第一次來到貴州省凱里市下司鎮甕港村。來時,沿著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到達山頂,然后又盤山而下直到山腳,抵達甕港村時我才發現這里別有洞天。
在甕港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期間,全新的環境和繁雜的工作任務,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農村工作的“門外漢”。為克服本領恐慌,我跑到鎮里各個部門尋找近期的政策文件和宣傳資料自主學習,并向村干部們請教如何處理日常事務。
走村入戶之初,我不知如何融入村民。恰逢春節臨近,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回村過年,家家戶戶都開始殺年豬,村民在路上偶遇我們,總會熱情邀請我們去吃“殺豬飯”。就這樣,我與村民漸漸熟絡起來。在一次次的邀約中,我深入群眾,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記錄困難和需求,為他們排憂解難。
經過深入走訪調查,我發現村里存在幾個問題:一是進村路路窄彎多,交通不暢;二是村民居住分散,經濟發展受交通、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等因素制約;三是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務工,勞動力相對缺乏;四是土地零星分散,仍停留在傳統散種散養。為了解決產業發展問題,我與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多次商議,并邀請村民代表和鎮干部共同探討。最終,大家把目光放在了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上。
村里已經成功申請到一個項目,將閑置房屋改造成獨具特色的民宿。現實比理想骨感許多,項目資金捉襟見肘,村里也沒有民宿管理人才,眼看項目要泡湯,我急得覺也睡不著。那些日子,我不停在網上尋找“他山之石”,收集整理好再向村干部匯報。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轉機出現了。村里來了一位投資種植板藍根的老板楊光華,他不僅有資金,還有豐富的商業運營經驗。我帶著資料拜訪,詳細向他介紹了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優勢,還為他估算了民宿項目的運營成本及盈利前景。楊光華笑著說:“你這個計劃書不太成熟,但我感受到了你的誠意。我對鄉村旅游也很感興趣,我們可以試一試。”這讓我欣喜不已。接下來,村“兩委”與投資方圍繞利益分配展開艱難談判。我參與了多次協商,最終雙方達成共識:近期村集體適當讓利,因出資方投資大;遠期要考慮村集體訴求,分紅比例可再商議。方案確定后,設計團隊、施工隊伍迅速進場,配套燒烤營地改造也同步啟動,原本沉寂的小山村熱鬧了起來。民宿開業那天,我特別高興,因為大家的生活向著美好又前進了一步。
找到發展突破口后,我梳理出甕港村在旅游資源開發、種植養殖產業升級、村集體經濟結構性調整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村“兩委”根據我的建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200余畝的中藥材產業,村民財產性收入普遍增加。同時,村集體發展五黑食品(黑米、黑玉米、黑洋芋、黑花生、黑豆)200畝,實現就業或臨時就業的村民超過100人。
回首一年前,面對陌生的環境、語言、風俗習慣,我曾感到迷茫。現在,我已學會了如何與村民打成一片,能用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問題。
楊燕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