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塔爾托別村風景。(喀塔爾托別村村委會供圖)
今年以來,新疆自上而下為基層減負賦能,既為“大車”減負,又為“小馬”賦能,讓其拉得動、跑得快,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近日,記者來到新疆走訪鄉村干部,聽他們談基層減負帶來的新變化。
牌子少了,精力多了
11月6日,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鐵廠溝鎮天山村村委會,門頭位置懸掛著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牌匾,兩側掛了4塊牌子,分別是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格式規范,清清爽爽。
在開展牌匾規范整治前,天山村村委會和各個功能室門口掛了10多塊牌子,室內還有30多塊制度牌,并且規格不一、顏色各異。“每多掛一塊牌子,就意味著可能多填一個表格、多交一份總結、多添一份負擔。”村黨支部書記張傳江說,“現在按照‘一橫四豎一標識’的統一要求,多余的牌子應撤盡撤,門上的牌子規范了,工作的事務清晰了,大家也就有更多精力扎實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
天山村位于東部天山山麓,獨特的逆溫帶氣候使得這里冬暖夏涼,是米東區重點發展的旅游村。在村企合作建設的露營基地,4輛大型房車已到位,里面水電暖等設施一應俱全,露營帳篷、天幕、輕奢帳篷、中央廚房等基礎設施也已竣工。“今年以來,我們多次和農戶及企業溝通,協調村民自購同類型房車和帳篷放在露營基地,由企業統一管理賺取租金。”張傳江說,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今年已比去年多收入40萬元左右。
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成效,折射在干部高昂的精神狀態上。鐵廠溝鎮黨委書記李忠范說,過去,村干部忙得團團轉,誰都給你派任務。現在不同了,各村有更多時間發展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普遍提升。
據介紹,米東區在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方面采取了9個具體措施,包括清理無實際意義的值班值守、減少會議數量、簡化報表和臺賬、優化考核方式等。米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彭乾坤說,比如早派工晚研判,以前要求基層天天開會,要有記錄,現在需要開的時候再開,村干部每天每人至少多出了1個小時,“我們就把這個時間用于服務群眾,現場去解決群眾的難題”。
“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必須解決好政績觀錯位、職能職責不清、機制制度不完善等深層次問題。由此,我們提出,區屬部門單位不給鄉鎮街道增加負擔,鄉鎮街道不給村社區增加負擔,各部門單位不給干部職工增加負擔,從認真對照中央的文件要求、中央和自治區通報的反面典型、職能職責和干部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自查自糾,確保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取得扎實成效。”彭乾坤說。
責任不減,動力不減
在一同下鄉的路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提克阿熱克鎮黨委書記孫培培一路聊著減負的事。他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就拿我的工作群來說,以前有近20個,現在只有4個:鎮村群、機關干部群、鞏留縣民生群、黨委書記群。”他打開“鞏留縣民生群”:“這個群組建時間不長,現在487人,為群眾辦了不少實事、好事。”
鞏留縣縣委書記路立里認為,基層減負永遠為基層,負擔減了,但作風不減、責任不減、動力不減。鞏留縣在清理微信工作群泛濫過程中,一方面減少指令性工作群,一方面探索建立旨在服務群眾的“鞏留縣民生群”。該群把鞏留縣4套班子負責人、縣直57個部門負責人、各鄉鎮黨委書記、各鎮村群眾代表、各行業各領域群眾代表包括農民工,都包括在群。老百姓有了難事急事,多了一個直接“@干部”的渠道。
記者看到,提爾曼社區熊秀津10月22日19:23在民生群里反映,質監小區從上午11點到現在還沒來水。管理員徐中正馬上把問題轉給了供排水公司總經理羅海軍。羅海軍立刻@了熊秀津表示收到。19:36,物業公司主任陳學剛在群里發了一張他帶領工人在質監小區修復水管的圖。當晚,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不久前,有位種糧大戶求助民生群,問能不能幫他聯系一臺青儲機,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立刻聯絡,當天就幫忙找到了機器,大戶特別感動。“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真心為民辦事的群,基層干部也真心歡迎。”孫培培說。
減負不是減責。提克阿熱克鎮薩爾布群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勇說,“過去,你表填得再好,老百姓看不到,現在我們和群眾常常見面,看到村民在卸磚卸煤,我就走過去拿起鐵鏟挖上幾鏟子,這種相處方式我覺得舒服。”李建勇說,“我家就在鄰村,老百姓有急事打我電話,牛羊配種、和老婆吵架,不管什么時候,我都第一時間去現場。”
11月4日一早,走進提克阿熱克鎮奧爾塔買里村,只有2位村干部在辦公,其余村干部已經進村入戶,有的幫助村民清理環境,有的在和村民溝通流轉土地的事,今年,村里又有82戶村民流轉了土地,可以外出打工掙錢。村干部阿依達爾·卡依賽爾說,之前他每天要報2到4條材料,一周多的時候有幾十條,減負后,很少報材料了,可以深入田間地頭有針對性地解決村民需求了。
鞏留縣委辦公室副主任陳寶說,今年以來,全縣清理了167個工作群,精簡會議及文件都在50%左右。“我們還選出了30名減負觀察員,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
同題共答,厘清邊界
雪山連綿起伏,冰河奔騰不息,駿馬遍地吃草,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喀塔爾托別村的尋常風景,正在悄然起變化:今年不少村民都在翻蓋新房,用作民宿或餐飲。
“我的院子都是按照鄉里的統一規劃,白墻灰瓦,中式徽派風格,很多細節都是自己想主意的。”今年64歲的村民李青川高興地說,“在昭溫公路建設的帶動下,我拿出100多萬元建民宿,蓋了15間客房,大家都爭著建民宿掙錢。”
村黨支部書記張文杰說,喀塔爾托別村有378戶1219人,今年大伙兒增收致富的想法特別多、意愿特別強烈,光是民宿就建了26家。靜·橋居民宿的老板說,他一年經營收入近30萬元。村里今年還成立了民宿聯盟,規范化管理,幫助村民增收。同時,村“兩委”辦了一家布草廠服務26家民宿,據測算,收入穩定在每年20萬元。
“村級經營性收入比較少,是當前要破解的一個難題。”鄉黨委書記陳盟盟說,得益于基層減負,鄉村干部才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工作、推動增收。
“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是一張上下協同、同題共答的作風考卷。”昭蘇縣委副書記王文亭說,為此,必須找準負的根源、抓住減的要害、體現實的要求。今年,全縣只開了一次觀摩會,把過去的經濟、黨建、治理、宣傳等條線的觀摩會合并在一起,選點也更嚴。
昭蘇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譚營昊表示,拿厘清權責邊界來說,昭蘇縣提出,要減機構、減牌子,更要減事項,縣里正探索梳理鄉鎮村職責事項,把不歸鎮村的職責收給相關部門。同時,還嚴禁從基層借調干部,清退47名基層干部回原單位工作。
過去,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干部承擔著一些執法任務,比如安全生產,現在則交給了縣級部門,因為安全生產的執法需要專業設備和專業人才。一些村干部,過去還承擔著檢查騎摩托車不戴頭盔的任務,現在也移交給了交警部門。張文杰說:“嚴格按照清單來履職,邊界感很強,在明確權責中大家想干事、肯干事、敢干事,也能干成事。”
“多”出來的時間,鄉村干部各有其忙,除了發展集體經濟這個大頭,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帶徒弟”,立足2026年換屆培養好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我們鄉的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人選中,致富帶頭人才占51%,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提升。”陳盟盟說。本報記者 周靜文 尹丹丹
通訊員 謝榮 候建新 實習生 畢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