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黎城縣源泉村與沿線7個村聯動發展鄉村旅游,齊繪和美集群畫卷。(長治市委組織部供圖)
今年以來,山西把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作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性工程,同基層減負、強基固本等工作一體推進,切實解決制約基層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車”減負減到實處,為“馬”賦能賦到關鍵,以“馬壯車輕”態勢,引領基層治理取得新質效。
為“馬”賦能,不等人“喂”
從太原開車一個小時,就到了陽曲縣泥屯鎮。天氣晴好,穿鎮而過的泥屯河閃著金光。
“壓材料、減會議、減事項,今年以來,明顯感到‘瞎忙’的事少了,更被上級重視了,服務群眾、謀劃發展的時間多了。”泥屯鎮黨委書記李永蓮說,“作為鄉鎮來說,我們這些‘小馬’也不能坐等別人來喂,應當自己強身、自我賦能。”
賦能的主體,就是泥屯鎮黨建辦。基層治理也好,基層減負也好,都離不開黨建引領。今年年初,泥屯鎮先行先試,在山西省率先成立鄉鎮黨建辦。
泥屯鎮黨建辦賦能村級黨組織,規定黨建辦工作人員每周一、三、五需下村蹲點,重點去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空心村。泥屯鎮黨建辦主任金鑫說:“我們逐村尋方,推動弱村變強。”
去年以來,泥屯鎮一些村因石料廠倒閉等原因,村集體經濟沒有增長,成為鎮黨建辦的攻堅對象。在鎮黨委和黨建辦的指引下,各村一起盤合同、清債務、找資源。現在,歸朝村發展采摘園帶動村集體增收30萬元,泥屯村“清風良業”合作社擴產,龍泉村拓展文化旅游,岔上村開發露營基地,“泥屯優選平臺”一開播就賣空,“泥”味之旅研學步履不息……村村像春筍那樣向上拔節生長。
“全鎮最難啃的硬骨頭”伽東村,也有了可喜的開端。伽東村黨支部書記武南說,村里今年利用10畝閑置荒地搞起了“一米菜園”,全年收益5萬元。555個菜畦,既可以認領,也可以采摘,鄉愁加野趣,吸引了一大批人。
“老百姓有活干、有錢賺,和黨組織的關系越來越近了。”李永蓮說,下到村里,老人們就直呼他們“永蓮”“鑫兒”“宇峰”。
太原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全市46個鄉鎮目前已全覆蓋設置黨建辦,全面規范人員配備、職能職責、運行機制,有力保障和推動基層黨建工作提質增效,為基層減負賦能。現在,各鄉鎮黨建辦統一承接基層黨建、紀檢監察、宣傳統戰、社會工作以及工青婦等工作,并分解到相關站所和各村,解決了多頭管理等問題。原來各村黨建工作指令不一、方法不一,現在統一了制度、標準、流程,高效又有效。此外,“一村一名研究生”、到村任職選調生、駐村干部、村干部及后備力量等,從過去眾人管變成由黨建辦統一管理、培養、調度。
“統一歸口后,一把尺子量到底,更有效率了。”李永蓮表示,拿考核來說,過去的多頭考核變統一考核,多次考核為一次考核,取消了季考、半年考,切實減輕村級負擔。
為“車”減負,輕裝前行
11月下旬的一個晚上,晉中市壽陽縣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12345熱線平臺接到一通電話,反映博大西街兩家商戶把廚余垃圾倒到街口。平臺工作人員迅速響應,不到10分鐘,住建等相關部門執法隊就到達現場進行了處理。
今年以來,壽陽縣聚焦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的突出問題,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突破口,加大鄉鎮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力度,大力推動暢路輕車、減負賦能。
11月13日,壽陽縣宗艾鎮宗艾村一位村民在干活時,發現地里的天然氣管道因塌方暴露在外,村里的網格員“吹哨”后,壽陽縣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立刻聯系縣能源局處理,能源局聯系上施工隊,很快就完成了重新填埋施工。
11月20日,壽陽縣朝陽鎮行政執法隊的安檢員在巡檢時發現,有一名工人特殊崗位工作證過期但仍在下井作業。壽陽縣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接單后,立刻通知主管部門,縣應急辦有關負責人趕到現場,對涉事企業進行處罰,涉事工人也必須重新拿證才能作業,事情當天就得到解決。
據介紹,壽陽縣將“數智結合”作為基層減負和鄉鎮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關鍵舉措,去浙江學習后,建成壽陽縣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整合12345服務熱線、網格化管理平臺、縣及鄉鎮執法隊等,通過大數據解決了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等問題。該中心主任張慧兵說,今年上半年,平臺已分撥轉派涉法類事項3527件,減少了720余次重復派單。
壽陽縣在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上的做法獲得了中央組織部調研組的肯定。“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立杰和省直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到壽陽現場辦公,對照20條措施,開展5小時頭腦風暴,‘解剖麻雀’、檢查盤點進展,解決問題。”壽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田偉杰表示,“改革解決了街村吹哨吹不響、部門報到應不靈的問題,上半年全縣糾紛化解率達98%。”
從解決一件事到反思一類事,晉中市委組織部持續推進基層減負,開發基層治理平臺,利用信息手段為基層干部填報報表減輕負擔。同時,下大力氣規范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清理整合面向縣級以下單位應用程序5個。
“減負擔不等于減職責、減擔當,而是讓基層干部減掉不合理負擔后輕裝上陣。”晉中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輕“車”壯“馬”,百姓受益
暖陽如春暉,趕上有村民辦喜事,村頭響起了嗩吶聲,大鍋煮出的面條澆頭冒著熱氣,12月的長治市潞城區店上鎮北村喜氣洋洋。“這一年村里項目多,我們跟著得實惠。”正在吃喜酒的村民羅存虎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減負后的北村村干部持續發力村集體經濟增收:村里以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為核心,打造了紅色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依托“朱老總種南瓜”紅色故事,搭建14個幫扶大棚種特色南瓜;村黨支部引領150戶農戶加入陳醋釀制,戶均增收近萬元;盤活閑置企業廠房,為村民增加就業崗位;為潞安焦化廠、漳村煤礦等周邊大型企業提供用地用工、物流運輸、環保治理等服務,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850萬元。村里還在爭取建設大型填埋場,村集體又會增加200萬元收入。”北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振彪說。
說話間,店上鎮黨委書記李雯把手機拿出來,說她的手機微信群從20個減少到2個,有更多時間下沉到村,上個星期她轉了20個村,看黨建,看發展,幫助解決矛盾糾紛。
在長治市長子縣丹朱鎮,數字鄉村平臺讓45個村的數據在一張圖上,過去一年各村加起來要做2.3萬份臺賬,現在直接在圖上調閱。鎮黨委書記馬志明說,干部有了時間下村助力發展,各村村集體經濟都有顯著增加。大堡頭鎮原履職97項,現在20項上交;鄉鎮干部開會,過去一年60多次,現在20次。大堡頭鎮鎮長王棟說,今年以來,鎮里各村大力建設紅色代辦點,開展凋敝宅基地整治,新建了籃球場、乒乓球館、汽車充電樁,努力服務村民。
據介紹,長治市基層平均取消證明22項,改用“告知承諾”代替材料證明。減證明后圍繞服務不缺位,長子縣動了不少腦筋。長子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縣委“兩新”工委書記暴玉星說:“縣里有一部電話,專門供減負后不知道如何辦事的村民和村干部打,從一開始的電話不斷到現在電話安靜了,側面體現了減負成效。”
本報記者 周靜文 車婧
通訊員 王惠民 馮攀 冀鵬宇 景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