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隴把鎮龍安村內,民族團結一家親。 (云南省委組織部供圖)
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鎮落水村位于瀘沽湖邊,風景秀麗。 木麗娟 攝
編者按 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關鍵在黨的堅強領導,關鍵在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邊疆治理各方面全過程。近年來,邊疆地區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組織力、統籌力、服務力,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基層治理、促強邊固防,呈現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邊防固的美好氣象。本報今起推出“黨旗艷國旗紅·邊疆黨建亮點行”特別策劃,刊發記者奔赴云南、新疆、西藏、內蒙古、廣西等邊疆地區的采訪報道,唱響“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主旋律,展示新時代邊疆黨建新篇章、新成就。
邊疆民族地區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記掛的地方。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兩次考察云南,四次給云南干部群眾回信,殷殷囑托要進一步夯實固邊、穩邊、興邊的組織基礎,“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云南各級黨組織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三邊三好”重要指示作為根本遵循,持續深化邊疆黨建長廊建設。
云嶺大地,4000多公里邊境線綿延伸展,壯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共存、和諧共生。這條邊境線守衛著祖國西南門戶安全,也是邊疆黨建的生動實踐場。
構筑衛國戍邊的“堅強堡壘”
邊疆穩,則國安。云南的8個州(市)下轄25個邊境縣,22個一類口岸與6個二類口岸如同橋梁,溝通內外。守護邊境線,筑起祖國西南的安全屏障,是云嶺邊陲兒女的堅定信念與莊嚴承諾。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與越南萊州省孟諜縣山水相依,長達150多公里的國境線見證了無數戍邊人的堅守。在這里,黨員家庭懸掛黨旗,普通百姓掛起國旗,紅旗在邊境村寨高高飄揚。“守護國門,就是守護家園,這是我們代代相傳的信念,也是最神圣的村規民約。”綠春縣半坡鄉二甫村的黨員陳劍風,退役后毅然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聯防隊員。盡管巡邏之路漫長且艱險,需要穿越黃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面對毒蛇猛獸的威脅和懸崖峭壁的阻隔,但他始終認為這份職責無上光榮。
“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堅強的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鮮紅的旗幟,一位村民就是一名忠誠的哨兵。”在云嶺邊境線上,民兵、界務員、護林員和邊境村寨的群眾常態化參與邊境巡邏和管控,他們的身影遍布邊境的每一個角落,凝聚起黨員群眾參與強邊固防、基層治理的強大力量。
一場大雨后,山路濕滑,德宏邊境管理支隊某邊境派出所民警正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邊境巡邏路上……從5號到7號界樁10多公里邊境線,民警們已經走了無數個來回。邊路如虹,在500多公里長的邊境線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600多個村民小組與緬甸山水相連、阡陌相通,邊境管控形勢復雜,為了確保邊境安全,德宏州蹚出了一條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邊之路。
“我們組織邊防部隊、公安、民兵、護邊員對重點地段實施每周不少于2次的聯合巡邏,對重點部位以聯合設卡的方式,常態化開展聯合執勤,實施‘1個聯防所+1支村組聯防隊+若干邊民’的‘1+1+N群專結合管邊護邊治理模式’。”德宏州邊防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德宏州強化黨管邊防的領導體制,把邊防委辦公室設置為黨委工作部門,建立了一整套管邊控邊機制。
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鎮芒信村允軟村小組,居住著傣族、拉祜族、漢族等多個民族,是毗鄰緬甸的抵邊寨子。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允軟村小組創新推出“班戶聯建”機制——將村民編為3個班組,成立3支護邊隊。各民族農戶心手相連,主動融入“軍警地共建”體系,并肩作戰,共筑邊境安全防線。“日常巡邏、堵卡設防,我們既是邊民,也是守邊戰士。”允軟村小組黨支部書記巖依嫩驕傲地說。
據云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云南通過建立“五級書記抓邊防”“五級段長制”,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打造了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智慧邊境防控網絡,形成了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工作格局,不斷提升固邊、穩邊、興邊的能力。
煥新幸福滿滿的邊境村寨
邊境村寨煥然一新,幸福指數不斷攀升。走進位于中緬邊境的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雪林佤族鄉左都村,干凈整潔的石板路兩旁鮮花盛開,嶄新的佤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佤族的特色文化。這個曾經偏遠的抵邊行政村,如今煥發著勃勃生機。
回望過去,左都村黨總支原書記鮑勝華記憶猶新,老寨子的住房條件簡陋,一家人擠在祖輩傳下來的茅草屋里,照明設施簡陋,冬天全家僅靠一個火塘取暖。如今的左都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幸福不僅來自村容村貌的變化。“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社區互助組召集我們參加互市貿易。”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縣南溪鎮小南溪社區,邊民許寅感慨, “邊民互市”政策的落地,點燃了邊民們參與貿易的熱情,為他們開辟了多元化的增收途徑。
“互聯網+邊民互市”的新模式,利用智能手機,將找貨源、談采購、組拼車、辦申報等繁瑣流程一一簡化,讓邊民們從昔日的貨場辛勞中解脫出來,只需輕輕一點,便能享受貿易的便捷與高效。“村里互助組的黨員同志們,還會定期上門來輔導和幫忙。”在河口鎮南屏社區,邊民鄧文慰表示,自己和公婆目前每月都能通過邊民互市政策多掙一兩千元,生活變得更加寬裕。
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隴把鎮龍安村,嶄新的景頗族特色民居與潺潺流水共同構成了一幅鄉村新圖景。誰能想到,眼前這個與緬甸毗鄰的美麗抵邊村,在2015年前還是基礎設施破敗、村中半數危房的落后村。2024年4月,隴川歡樂水世界在村里建成并運營,每到周末節假日,海嘯造浪池、彩虹滑梯、兒童水寨……處處洋溢著游客的歡聲笑語。村里正在建設中的龍安土磚文化風景區也初具規模。
兩個接近五億元的項目落地,龍安村黨組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村‘兩委’,他們腦子活、想法多,給龍安村的煥新發展注入了新能量。”在龍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姚永留看來,村子的幸福成色,取決于黨領導大家干事創業的拼搏底色。
在云南的邊境線上,越來越多的邊境抵邊村幸福蝶變,云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2021年,云南正式啟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2023年底,云南全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6個方面、19項指導性指標全面完成。2024年《云南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鞏固提升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把374個沿邊行政村打造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典范、全國穩邊的示范、富邊的樣本。
發展興邊富民的特色產業
金沙江大峽谷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五境鄉澤通村的村民們,在中華蜂養殖、生態魚養殖等產業中大展身手,收獲滿滿;玉龍雪山腳下,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鎮海南村,一箱箱雪桃和木梨供不應求,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依托潞江壩獨特的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保山小粒咖啡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享譽國內外。
6月的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漫山遍野的牛油果樹郁郁蔥蔥。牛油果,這個曾經難以種植、依賴進口的“舶來品”,如今在孟連縣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變成了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從最初的破冰試水,到如今全縣產值超6.8億元,孟連牛油果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的堅強支撐。
2023年以來,孟連縣各級黨委、政府創新思路建起7個牛油果產業實訓基地,把“萬名黨員進黨校”課堂搬到生產一線,還統籌各類專家、人才和駐村工作隊等力量開展組團式幫扶,再由黨組織出面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帶動全縣1.56萬戶5.6萬多名群眾發展牛油果產業。“合作社關聯戶每戶每年能獲益1.4萬元到10多萬元。”孟連縣牛油果產業指揮部主要負責人介紹。
“路通了,我們的土特產能賣出去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孔智覺開心地說。不久前,在黨組織的引領下,獨龍江鄉6個村的鄉村公路已硬化連通。公路兩側,一道道生產路蜿蜒進山。
更多的好消息涌來,獨龍江鄉接通了5G網絡、接入大電網,無形的“路”自此也暢通無阻,年輕人開起了直播,獨龍江鄉的優質農產品,能以最快速度賣出大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山地、林地資源優勢,獨龍江鄉黨委、鄉政府逐綠而行,發展以草果、黃精、重樓、花椒、靈芝等為代表的生態產業,走出一條“不砍樹、不燒山”也能增收致富的路子。
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雙龍營鎮普者黑村仙人洞村小組,這個彝族撒尼人聚居的傳統村寨也在黨的關懷下煥發了新的生機。曾經以打魚、種地為主要生計的村民們,如今依托家門口的好風光,發展起了文旅經濟。四十里水路繞村而過,如今已成為仙人洞村小組發展文旅產業的獨特優勢。
在推動興邊富民的過程中,每一個村寨都是一張亮麗的名片。云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近年來,云南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省級財政累計投入約15億元資金,扶持發展重點優勢產業。這一舉措推動了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的快速增長,讓邊民們切實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和關懷,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本報記者 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