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獅頭朝向水池里立起的梅花樁,兩個小伙子配合著甩尾、跳躍,“龍獅”穩穩站上了高樁——舞獅隊這些高難度動作,已經成為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石連村沖口屯迎接游客的標配。
名聲在外的舞獅表演只是沖口屯的“單科成績”。近年來,沖口屯成為貴港市港南區深入推進鄉村治理的示范村屯,其所在的石連村成功上榜“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名單。
幾年前,沖口屯荒草叢生,屯里沒有學校、衛生室,連商店都沒有。全屯700多人,90%的村民都外出打工,剩下40多個常住人口守著祖屋。
2016年4月,在外做生意的老黨員李平回村過節,正好看到同村有個小伙子帶女朋友回家,女孩在泥路上沒走多久就不愿意再往村里走了。“我當時就想,為什么我們屯不能開辟一條新路?”
在農村,堵住了進村路,就意味著堵上了致富路。當時,村里3米半寬的泥路連錯個車都難。李平就和屯里幾位返鄉黨員提議“超前發展”,把路拓寬到6-8米,并且進行水泥硬化。然而,拓寬道路需征用田地,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對。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屯里分田到戶時沒有明確各家各戶的土地邊界,要拓寬道路,首先得解決土地確權的問題。
修路不能等,致富也不能等。2016年10月,借著修路契機,沖口屯成立7人理事會,李平任理事長。之后又建立黨小組和戶主會,試行屯級“一組兩會”協商自治制度,即屯級重大事務決策由黨小組牽頭提議、戶主(代)會協商議決、理事會執行落實。之后,在黨小組基礎上,沖口屯成立黨支部,李平當選黨支部書記。
面對村民的顧慮,幾名返鄉黨員牽頭當“黏合劑”,召集戶主到村頭開大會協商。李平提出,一方面,黨員帶頭讓出修路涉及的田地;另一方面,對部分已種植桉樹的農戶,聯系木材收購商按市場價收購,并給予一定補償。經過舉手表決,戶主同意了李平的想法。村民思想做通了,路也修通了,鄉村振興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
東津鎮黨委副書記張利云介紹,沖口屯探索實行“確權不確地、增人不增股、人變股也變”的土地流轉模式,流轉4000多畝土地收歸村民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在李平等黨員的帶動下,理事會將其中1000畝土地連片出租,收益按原先分田到戶的基數進行分紅。
看到老家把一片林地規劃成了水果藥材基地,李平的兒子李春璽決定回鄉承包土地種百香果。
種植的第一年,這個年輕人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當時百香果批發價約為每市斤5-6元,200畝的百香果基地產值超千萬元。如今,當選為沖口屯團支部書記的李春璽帶動了十來個年輕人回鄉發展種植業。
張利云介紹,目前沖口屯有廣西最大的百香果連片種植基地,沃柑、火龍果等水果和穿心蓮、艾草等藥材也在村里陸續種植。就這樣,一個曾經破敗的“空心屯”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變成了鄉村治理的樣板屯,大量城里來的游客到這里欣賞鄉村美景。
土地上長出了收益,現在村里每戶每年從土地流轉收益中至少分到兩萬元,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今年58歲的姜漢廣是村里舞獅隊的老教練,幾年前已定居縣城,但看著破舊的老家變了樣,現在每天都開車回村參加舞獅隊的訓練。“我老了,跳不動,在邊上給年輕人打鼓。”他說,每天往回跑,就是喜歡村里的熱鬧。
卸下舞獅隊教練的擔子,姜漢廣又當起了“美德銀行”的副行長。2020年,沖口屯推行“鄉村全民績效”治理模式,設立“美德銀行”。村民通過參加環境衛生整治、公益文藝展演、幫扶老人等志愿服務換取積分,登記到“美德銀行”賬戶后可在指定超市兌換大米、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此外,屯里還設立長者康養餐廳,為80余位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餐食,餐廳的運行成本來自村集體經濟的收入。“馬上餐廳就要反過來給村里掙錢了。”張利云介紹,餐廳計劃將剩余的空間用于售賣快餐,既能方便來村里的游客,解決附近產業園的工人吃飯問題,又能給村里增加新的收入。
“對沖口屯來說,這是新的趕考路,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堅持黨的領導,同時堅持獨立自主、改革創新,才能把困難一個個解決。”張利云說,“我們將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把工作落到細微之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產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眼下,沖口屯正等待國家3A級旅游景區考評組的驗收,帳篷營地、燒烤園、水果采摘園等景點一個個鋪上了沖口屯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