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縣通過跨村聯企組建環梁野山試驗區黨總支,打造云中村寨。圖為云中村寨開展聯建活動。
一座座造型各異的土樓,還有小橋、流水、農民公園、鄉村客棧……走進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南江村,傳統韻味中透出現代氣息。近年來,南江村依托資源、產業優勢,開展村企共建、跨村聯建活動,打造區域化黨建聯盟,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子。
南江村是龍巖市探索農村區域化黨建聯盟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市1786個村建立區域性黨建聯盟1869個。
創新組織形式,凝聚發展合力
武平縣通過跨村聯企組建環梁野山試驗區黨總支,打造云中村寨、十里花廊、客家桃源、淘寶客都、開心田園等“五朵金花”,形成了村企互助、成果共享發展格局。
還是武平縣,通過整合全縣43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分片區成立5個聯合社黨總支,下設種植、養殖、加工、農機服務等24個產業黨支部、68個黨小組,實現了合作社黨組織全覆蓋。
“通過跨村聯建、村社共建、村企攜手等形式,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創新黨組織形式,凝聚多方力量,促進共同發展。”龍巖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龍巖市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原則,整合農村黨建資源,在不改變原有行政劃分和自治主體的情況下,區域內先進村以“1+1”“1+N”等方式聯合周邊發展一般和較弱的村建立聯建村黨組織,推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共贏的格局。目前全市有389個行政村實施跨村聯建。
同時,龍巖市還通過“多企聯一村”“一企聯一村”“一企聯多村”等方式開展結對共建。企業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幫助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結對村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征地、用工等方面的問題,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目前全市有1647個行政村實行村企共建。
多方聯建帶動,激活資源要素
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結對共建企業九溪廬旅游公司,向培斜村派出鄉村游指導員15名,開展旅游培訓600余人次,帶動230余名村民從事鄉村旅游業;連城縣朋口鎮蘭花協會黨支部與朋東村結對共建,引導村民和脫貧戶種植蘭花,形成“協會+公司+蘭農”的產供銷一體產業發展模式……
龍巖市以豐富的聯建內涵,激發鄉村振興活力,主要采取了三種方式。
人才雙向聯“培”。鼓勵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建立互培、互聘的人才共育機制。共建企業通過定向培訓模式,并選派技術能手、經營骨干到結對村掛職或擔任創業導師。跨村聯建村成立聯合黨總支,由村書記擔任黨總支委員,同時整合各村黨員創業大戶、新型職業農民、致富能人、優秀企業家、調解能手等各類人才資源,組建不同類型黨支部,破解鄉村發展人才短缺難題。
產業發展聯“謀”。聯建村統籌村莊建設、土地利用、產業布局、基礎配套、環境整治等資源,擬定發展規劃。鼓勵村企通過聯合開發,盤活集體資產、推動土地流轉,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興辦實體產業項目。去年以來全市村企共建單位對接策劃項目1350個。
資源要素聯“用”。聯建單位充分整合資源優勢、用好用活各類發展資金,通過項目打捆使用、產業連片開發等方式,對接和策劃生成一批優質產業項目,實現資產、資源、資金使用價值最大化。去年全市黨建聯盟共對接策劃項目1591個。
精準推進發展,實現協同發展
連城縣莒溪鎮莒蓮和莒市兩村聯合開展集鎮面貌改造行動,1100米的集鎮道路“白改黑”項目僅6天就竣工;漳平市和平鎮春尾村采取“投資入股+土地出租”方式,結對漳平市泰山混凝土有限公司,將村集體土地出租給企業,不僅緩解了企業場地、招工難題,而且每年增加集體收入5.7萬元……
龍巖市堅持統籌各方資源,持續推動村事共議、民事共商、村財增收,實現協同發展。
促區域治理。通過黨建聯盟單位行業協會等力量,組建干群聯動式志愿服務隊伍,圍繞群眾關心的大事、要事、急事、難事,開展糾紛調解、信訪維穩等活動,完成征地拆遷等項目推進任務,實現鄉村共治。今年,該市共有3個跨村聯建村被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促村財增收。村企結對共建,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村財增收。全市178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的村達21.22%。
促風貌提升。通過組織聯建、思路聯通、產業聯動、民生聯辦、文明聯創,做到區域發展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實施,公共服務一體推動,促進了聯建村整體面貌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