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畬族鄉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煙田,田野間一行行、一片片碩大碧綠的煙葉迎風搖曳,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煙農們打頂抹杈田間管理忙碌勞作的身影。
“三豐”是指廬豐畬族鄉的豐濟、豐康、豐樂三個行政村。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這里成為典型清香型煙葉的核心區。而這只是上杭縣推行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的一隅。
上杭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水田主要種植水稻作物。近年來,上杭縣大力發展種植專業戶、家庭農場、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試點推進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著力打造煙稻雙優基地,通過煙稻用田同建、基礎設施同享、種植主體同培、產業形式互融多項舉措,推動形成“以煙穩糧、以煙促稻”的良性發展格局。
實施跨村聯建——煙稻輪作,穩住“基本盤”
上半年種煙、下半年栽稻,無論是從經濟效益來講,還是農田穩定來講,其科學性正在被持續論證并賦予新的內涵。
上杭縣廬豐畬族鄉作為基本煙田發展保護區建設中最早起步的煙區,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烤煙種植在廬豐畬族鄉有較長的歷史了,發展至今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煙葉成為了我鄉從脫貧致富邁向鄉村振興的‘黃金葉’,我鄉探索‘煙稻輪作’耕種模式,已成強村富民的特色產業。”4月15日,站在連綿起伏碧綠的煙田里,廬豐畬族鄉黨委書記鐘加樟感慨不已,“今年煙葉比人頭還高應該是個豐收年,保底全鄉產煙33000多擔不成問題。”
穩固糧田發展基礎,推動煙區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是廬豐畬族鄉黨委、政府主動謀劃和首選方向。該鄉立足鄉情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煙葉產業強鄉富民,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
同樣,豐樂村從2010年開始實行“煙稻輪作”制度,1000畝生產規模已經持續多年,如何才能打破舊局謀新局,以興旺之產業開好振興之新局呢?這成為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共同思路。豐樂村黨支部主動打破行政區域化的壁壘,聯合豐康、豐濟開展跨村聯建。“豐樂、豐康、豐濟三個村位置相近、文化相通、產業相似,面對產業規模化發展需求,三個村黨支部把組織建在產業上,實施跨村聯建,通過組織共建達到產業共贏,通過‘黨支部+農場(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試點推進上杭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項目,規劃基本煙田達3000畝,全部為核心煙區,煙后以種植農業農村局推薦的優質稻為主,既保證了‘煙葉子’也裝滿了‘米袋子’。”豐樂村黨支部書記藍丁發說。
與此同時,為了高效組織、統一管理、提升效率、促農增收,跨村聯建黨組織成立上杭三豐煙農合作社,開展規模化土地流轉,對煙稻產業融合區實行統一翻耕、統一起壟和專業化烘烤,晚稻統一育秧、統一收割和統一售賣。“煙區產業綜合體試點建設在上杭三豐煙農合作社的助力下,實現百分百機耕翻整地、起壟和水肥一體機施肥,病蟲害防治率達到87%,減工降本100元/畝,煙農增收300元/畝以上,煙后優質稻面積3000畝,產值2000元/畝,煙農增收200元/畝,還能為財政創稅約818元/畝,收煙后再種一季晚稻。煙稻輪作是實實在在的富民、強村、興鄉產業。”廬豐畬族鄉黨委組織委員郭曉蕓表示,目前該鄉三豐煙區已發展成為福建省烤煙示范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煙草專賣局產業綜合體試點之一。
在煙稻產業融合帶動下,三豐的“顏值”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今,干凈整潔的村莊、平整寬闊的道路,山清水秀、村美民富,不少外出務工的青年也在鄉村振興的吸引下返鄉創業。眼瞅著村里一天一個樣,當地村民心里美滋滋的。
發揮模范帶頭——黨徽閃光,用活“先鋒隊”
奮楫恰當時,風正好揚帆。
在三豐煙區,總有一群人帶頭開荒拓田、認領“雞肋”田、全力推進晚稻種植全覆蓋、不舍晝夜地調解鄰里糾紛……烈日下、風雨里,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三豐煙區煙稻的發展無論在哪個時期都離不開這樣一支吃得苦、不怕累的“先鋒隊”,他們,就是以豐樂、豐康、豐濟村村“兩委”干部為首的黨員干部隊伍。
“煙葉和水稻都是我們廬豐的傳統產業,兩者在輪作上具有很大優勢,充分利用了煙田資源,并且水旱輪作還能減少田間病害,能讓農田常年耕作仍保持地力,同時帶動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又能改善著我們的村容村貌。”對鄉里發展煙稻產業,豐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藍永安由衷地稱贊。
深化網格化管理,賦能基層治理,建立的干部聯村、支委聯組、黨員聯戶“三聯”網格化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了煙稻的發展。在全村擴大煙稻生產規模的過程中,豐康村的村“兩委”干部帶領著黨員、致富能手進行“煙稻輪作”,面對全村品質參差不齊的煙田,他們優先普通農戶選田,其次是致富能手,最后是黨員,到選無可選時,再由兩委干部一一認領耕種。
“這種模式下,群眾種田做事的積極性更加高漲,黨群關系更加密切,便民工作更好開展。”豐康村黨支部委員藍福嵐十分自豪。
三豐煙區的村“兩委”干部和黨員們為了煙區煙稻發展都用盡全力,原本年均烤煙種植面積不到600畝的豐康村,在新任村“兩委”的帶領下,實現了今年烤煙種植1137畝的驕人成績,做到了種植面積翻番、煙農人數翻番,更發展起了職業煙農。正是在這樣一支“先鋒隊”的不懈努力下,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項目迎來了如今煥然一新的局面,為全鄉鄉村振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努力實現“金葉強、煙區美、百姓富”奮斗目標。
拓寬增收渠道——多元融合,激活“新引擎”
融合不是簡單疊加,在廬豐畬族鄉三豐煙區,從黨委政府到煙草部門,從黨支部到合作社,各相關單位發揮各自功能,有機融合,互為支撐和補充,有效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的發展重點,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實踐,已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近年來,上杭縣人民政府、上杭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對煙區產業綜合體試點建設方面出臺了越來越多的扶持政策,重點圍繞煙葉和優質稻兩大主導產業,積極探索‘雙訂單、雙合同’產業發展模式,實施“生產+加工+品牌+綠色+社會化服務+利益聯結”全產業鏈發展,努力把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建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
“配套產業以專業化服務和煙田綠色環保產業為主攻方向,不斷提升專業化服務組織程度和服務范圍,不斷擴大煙田廢植株殘體面積,進一步增加綠色環保作業種類和面積。”上杭三豐煙農合作社理事長陳福玉介紹,上杭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以農場(企業)和三豐煙農合作社的專家團隊、技術員為技術支撐,以社會化服務為主要方式,大力推行“五統一”生產模式,即統一水稻品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綜防,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通過專業化服務,每畝可降本增效230元。
2022年以來,煙區產業綜合體先后投入補貼資金262.14萬元,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800畝,高標準煙田基礎設施建設2321.82畝,進一步完善提高了煙區產業綜合體的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為“紅古田”稻米品牌建設,打造“都瑞康優質米”“畬鄉優質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上杭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與上杭縣都瑞康米業公司合作,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按照“煙后種稻、標準生產、標準加工、確保質量”的總體要求,以“煙葉+煙后稻”為主導產業,實現上半年種煙,下半年種優質稻,延伸水稻下游產業鏈,通過“定區域、定農戶、定品種、定田塊、定技術標準、定收購標準”和“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倉儲、統一定價、統一品牌”等措施,打造稻米精品,創建“都瑞康”大米品牌。今年,全縣煙后稻種植面積近萬畝,優質稻產值將達2400多萬元,畝增收300元以上,三豐煙區村均增收9萬元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民“雙增收”,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三豐煙區產業綜合體的鄉野,人群攢動,暖陽下,放眼望去春風拂過煙浪陣陣,散發著豐收的喜悅。杭川杭水間,有穩穩的良田、穩穩的收益,更有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