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剛過,福建省政和縣鐵山鎮白茶產業園里,一輛輛鉤機正在卯足勁,挖著溝,推著土,一派繁忙景象。這是鐵山鎮落實政和縣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政和縣把開展“整鄉推進、整縣提升”行動作為大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抓手,實施培優育強、強基固源、比學趕超、嚴管厚愛“四大工程”,在基層組織建設、干部隊伍管理、村級產業發展等方面下功夫,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全域示范,打破鄉鎮壁壘建設三產融合、文旅康養、高山生態農業3條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帶。鐵山鎮黨委政府積極融入,在整鄉推進中走出一條新路子。
激情開始噴發
“事業是靠人干出來的。”鐵山鎮黨委書記馬德青重視用人關。
鐵山鎮黨委把思想建設放在第一位,通過集中培訓、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全面提高干部理論水平。
鐵山黨委政府制定了鎮干部和村干部兩套量化考核機制,把干部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與干部的評先評優相掛鉤,與村項目資金傾斜相聯系。每個村的“一肩挑”主動帶領村兩委干部對接省、市、縣相關部門,把項目、資金落到村,爭取在每季度“比武爭星”大賽中曬出好成績。
以前,大紅村在全鎮排名倒數。現在,村“兩委”干部在黨支部引領下,緊緊抓住2000多畝茶山和村內30多家茶企、茶工坊,發揮茶產業優勢,弘揚“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同志優秀品質,形成了肯干事、想干事的氛圍。該村配合鎮黨委政府,主動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建成了白鷺窠生態茶園,成立了村級茶業協會,建好了茶青交易市場。大紅村一躍成為排頭兵。大紅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范陜華說:“成績好的人怕掉到后面還想再好,成績差的人不好一直排在后面,這樣每個人都跟著干起來,形成鯰魚效應,全鎮干部一起提升。”
大紅白鷺窠生態茶園。黃杰敏 攝
產業初露頭角
鐵山鎮黨委提出“一鎮兩帶三園”的規劃思路,確定了十個重點項目,分成了十個工作專班,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分別由鎮“兩委”領導任支部書記牽頭抓項目,把任務項目化,把項目清單化,把清單具體化,定目標、定項目舉措、定時間節點、定責任人、定獎懲,形成閉環管理,以更快的效率、更高的質量推動鎮黨委工作部署落地見效。朱子孝道園建設完成,閩浙茶青交易市場完成地基工作,啟賢廊橋著手動工。
東澗村黨建引領,通過土地流轉,引進企業種植陽光玫瑰獲豐收。劉永鋒 攝
東澗是廖俊波故事第一村,鳳林朱子文化底蘊深厚,元山是全縣兩個少數民族村之一,大嶺有豐富的銀杏旅游資源。“能不能打造好這些點再把它們串起來,報團做旅游?”在全鎮支部書記聯席會上,四個“一肩挑”達成協議組建旅游帶,融入全縣文旅產業帶。南澗、大紅、李屯洋、江上等村因茶產業優勢,形成跨村聯建,融入縣三產融合茶產業帶,和其它鄉鎮共同發展。
各村結合“黨建體檢”工作,會診發展強劣所在,提出補短板思路,不斷打造一村一品成果,形成了水果產業園、竹海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紅豆杉基地等十大千畝產業園(基地),打造了花海東澗、金色大嶺、果香江上、桃源向前、印象羅家地、畬韻元山、啟賢鳳林、竹海高林等特色品牌。
幸福不斷綻放
鐵山鎮一共建有10個長者食堂,在村級黨支部引領下,弘揚孝道文化,多方籌資為各村65歲以上老人解決吃飯問題。
83歲老人陳才鳳在江上村長者食堂用餐。陳昌村 攝
“黨的政策真好。”江上村老人李望月坐在文化大禮堂一樓長者食堂里,一邊吃著飯一邊高興地說著。她的子女長期在外工作,她被納入江上長者食堂用餐,平常和其他老人在三樓看看電視,聊聊天,打發日子。有時,她頭暈了或者發燒,就在三樓衛生所測測血壓,量量體溫,抓點感冒藥吃。
老人吃飯看病等不方便的問題是在三級網格化治理中提出和解決的。鐵山鎮黨委注重各方面的社會治理,總結出黨建引領的三級網格化治理機制,一網統管,多網協同服務。15個村(社區)建立三級網格,搭建“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架構,組建網格活力黨小組,整合村內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巾幗志愿隊、老年服務隊等6支隊伍,由村黨支部頒發聘書,每人負責2-3個單元網格,幫帶1-2名初任網格員,幫助對接辦理低保、殘疾、計生、房屋各類政策。一年來,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生產指導、農業金融服務、辦理實事共10000余次。
每村一張小網,全鎮一張大網,小事網中辦不出村,大事鎮里辦不出鎮,讓全鎮村民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