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幸福的鄉(xiāng)村,必有鮮明的民生底色。近年來,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312個村積極探索“黨建+基層治理”新路徑,以基層黨員干部作為疏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中堅力量,察民意、聽民情、解民憂,全面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切實為基層治理尋得解題“良方”,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小積分激活新動能
盛夏時節(jié),走進腰站鎮(zhèn)下三合義村,街道整潔、花木扶疏,一派賞心悅目的景象。下三合義村黨支部書記李軍對記者說:“有了‘積分制’,真是讓我們村變了個樣!”
提起村里以前的景象,李軍記憶猶新:路邊垃圾亂堆、污水橫流,任誰都看著心里發(fā)堵,可誰也不愿動手整治。不僅是人居環(huán)境,其他涉及村里公益的事情,常常是“喊破嗓子都沒人聽”。
2022年8月,下三合義村被列入全縣“黨建+積分治理”試點。在縣委組織部和腰站鎮(zhèn)黨委的指導下,下三合義村制定出臺“黨建+積分治理”工作方案,明確了善行公益、中心工作、移風易俗、表彰獎勵等4大類17項積分獎勵,村民可以憑積分去超市兌換物品,去村衛(wèi)生室兌換藥品,這大大激發(fā)了村民參與村級治理的積極性。
下三合義村的老黨員劉希九是村里積分“最高紀錄”的保持者,目前已有320個積分。他說,自從積分制實行后,明顯感覺以前誰都不愿意做的事,現在都主動伸把手,“要不,會覺得自己臊得慌。”
腰站鎮(zhèn)下三合義村村民用積分券在村衛(wèi)生室兌換藥品
現在的下三合義村,植樹種花、綠化美化,大家都搶著干,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截至目前,全村已組織4次積分兌換活動,兌換189戶192人次,兌換積分47550分。
下三合義村“積分制”試點成功后,圍場在全縣312個村推行“黨建+積分治理”模式,已有8000余戶村民兌換了積分獎勵,700余戶村民獲得“鄉(xiāng)風示范戶”榮譽。
文化墻繪出“強文化”
一進楊家灣鄉(xiāng)楊家灣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反映鄉(xiāng)村產業(yè)、黨建引領、農耕文化、田園風光等主題鮮明的墻繪圖。一面面墻壁成為美觀又會“說話”的宣傳員,成為傳播文明新風尚的窗口。
“我們深挖文明文化元素,讓一面面墻變成顏值高的文化墻,讓文明融入百姓生活。”楊家灣鄉(xiāng)黨委書記張鵬舉指著楊家灣村法治宣傳教育的墻繪向記者介紹,“這一面面‘會說話的墻’成了做活農村文化的好平臺、育實鄉(xiāng)風文明的好載體、創(chuàng)新成風化人的好工具。”
楊家灣鄉(xiāng)楊家灣村的法制宣傳墻繪
不僅有文化墻,楊家灣村還利用圖書角發(fā)放宣傳材料,張貼宣傳標語,擺放宣傳展板,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楊家灣鄉(xiāng)楊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國剛對記者說:“基層工作錯綜復雜,群眾矛盾千變萬化,單靠宣傳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把工作重點放在‘防’和‘調’上。”為此,楊家灣村“兩委”認真摸索研究村里各類糾紛的特點和發(fā)生規(guī)律,采取得力措施,抓早抓小抓源頭,對可能誘發(fā)事件的苗頭性問題及時化解,確保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了調解工作“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對每一起矛盾糾紛,楊家灣村干部們更是認真對待,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做工作,把小事當成大事,在小事中傳遞正能量,用群眾的口碑打造品牌。
通過村“兩委”的共同努力,八年來,楊家灣村矛盾糾紛調解率100%,滿意率100%,無一起調解不及時而引起矛盾上交案事件、無一起群眾性斗毆和群體上訪案事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2022年,楊家灣村獲得“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村書記張國剛還被評為市級金牌優(yōu)秀調解員。
“餃子宴”傳承敬老情
每個月的農歷初九,蘭旗卡倫鄉(xiāng)狍子溝村都很熱鬧。這一天是村里老人聚在一起享受“餃子宴”的歡樂時光,和面、調餡、搟面皮、包餃子……義工和老人們齊聚一堂、有說有笑。
狍子溝村目前有600余口人,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婦女、老人和兒童在村里留守,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60余人。自2016年農歷九月初九開始,每逢農歷初九,狍子溝村幾名村干部就會帶領義工團隊和黨員志愿者們,為60歲以上的老人們包餃子,為當月生日的60歲以上老人集體過生日。
“起初很多老人不好意思,怎么叫都叫不來,后來慢慢地老人們來得越來越早,吃完飯很多老人都不舍得走,還繼續(xù)圍在一起暢聊。”狍子溝村黨支部書記曹民告訴記者,“吃餃子不是最終目的,主要是想借此機會把老人們都聚到一起,讓他們感覺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還是有人在關愛他們。”
每一頓“餃子宴”包的是愛心,吃的是幸福。連續(xù)七年舉辦“餃子宴”,激發(fā)起村民的孝心和愛心,讓狍子溝村的村風民風大有改變。由本村婦女自發(fā)成立的義工團隊,人數從最初的不到10人,發(fā)展到現在的40多人。2020年,村里還建起了300平方米的老年幸福院,此后“餃子宴”就在幸福院辦。
狍子溝村不僅有“餃子宴”,村里的文化墻和宣傳櫥窗上,還繪制了體現紅色文化、孝德孝義、移風易俗的圖畫和國學箴言,村民們耳濡目染,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狍子溝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