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年底,我們村家居清潔用品線上年銷售額達2億元,智能化快遞分揀中心日分揀量最高達30萬單,人均年純收入達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0萬元……”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鎮平口村黨支部書記王偉偉,近日滿臉喜悅地說起村里電商銷售的情況。廊坊市堅持以基層黨建“領航工程”為引領,按照“黨支部+電商+村集體+產業基地”的發展新模式,探索實施股份合作、承包租賃、電商直播等多種模式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企業員工在霸州市平口村黨支部打造的“平曲印象”直播間直播。王偉偉 攝
選優配強“領頭羊”
為有效破解引領人才匱乏問題,廊坊市深入實施村黨組織書記“領頭羊”工程,堅持選能人、用能人,著力選優配強村街“當家人”。截至目前,在全市3200名村黨組織書記中,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比例達72%。
選好“火車頭”只是第一步,推動他們有所作為才是關鍵。為此,廊坊市每年都會舉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示范培訓班,為基層培育既懂經營又善管理的鄉村骨干隊伍。“今年4月市里組織的培訓,讓我對村街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和目標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充分認識到我們譚家務村與優秀村街之間的差距。下一步,我們將大力發展油桃種植特色產業,推動‘一村一品’走深走實。”香河縣譚家務村黨支部書記王洪利告訴記者。據介紹,廊坊自去年開始,已先后對4.3萬名農村黨員、鄉村振興重點村駐村干部等開展了三輪全覆蓋培訓。
因地制宜謀發展
三河市大石各莊村距離北京、天津不遠,這里的村民世代以種梨為業,有百年以上的梨樹432棵。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石各莊村都僅局限于種植鴨梨、雪花梨、沙果梨這三個經濟效益較低的品種。為了早日將老梨樹變成了村民的“搖錢樹”,這些年,村“兩委”聘來科技人員采用高接換頭技術,將老梨樹改良成優質皇冠梨,并巧妙結合梨樹資源和深厚的“百年梨園”文化,打造了“梨花節”“碩果節”“梨王爭霸賽”等文旅活動,成功構建農業文旅與民宿體驗的完整產業鏈。目前,該村年接待游客數量已達13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5萬元。
而位于廊坊市東北方向的大廠縣南王莊村,則利用“大廠牛羊肉”的金字招牌,領辦南王牧源農業電商合作社,以“黨支部+協會(聯盟)+電商平臺+帶貨達人+商家”的發展模式,推動牛肉屠宰、加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村級集體年增收40余萬元。
廊坊市依托本土資源與產業基礎,精心布局現代農業、特色種植、核雕文旅、紅木倉儲及裝備制造等多個發展板塊,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之路。廊坊市還總結出100個村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驗做法,編撰了《百條路·一招鮮:廊坊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與實踐》案例匯編,用于指導各村街找準發展路徑。
“消薄拓路”促振興
這幾天,永清縣劉街鄉大五間房村的紅六瓣大蒜進入成熟期,蒜農們搶抓晴好天氣,收獲大蒜,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在大五間房村,“紅六瓣蒜”種植歷史已有百余年,產出的大蒜皮色紫紅、口感香脆,深受京津地區消費者青睞。但受倉儲條件所限,大五間房村的“紅六瓣蒜”產量一直上不去,如何讓小蒜頭敲響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蒜”盤?
“2021年,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我們利用申請扶持資金建成了倉儲庫房,大蒜存儲條件變好了,種植面積也隨之增加了150畝,隨著大蒜產量和質量提升,村集體的口袋也跟著鼓了起來。”算“蒜”村里的好收成,村黨支部書記谷會濤難掩笑容。
為了深入剖析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收入來源單一村的問題,廊坊市開展了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拓路”調研,市縣兩級干部走百村、訪千家,定點剖析集體經濟強弱2個類型典型村,詳細掌握各村資源資產與收入狀況,建立起全面的數據臺賬,有效引導資金、技術、信息等關鍵要素向村街匯聚。截至今年6月,先后爭取403個中省財政資金扶持集體經濟項目,涉及資金2.1億元,并組織了企銀對接200余次,幫助村街引進資金700余萬元,推動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
本報記者 馬燕 通訊員 馬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