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鎮新城村辣椒種植基地,農戶正在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為辣椒施肥澆水,農田內,一根根黑色的膠管整齊地鋪在辣椒周圍,滋潤著辣椒的根部,這是新城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成果。近年來,新城村聚焦“產業強、群眾富、鄉村美”的目標,按照“支部領路、黨員領跑、黨群共建、群眾收益”的工作思路,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以黨建引領聚合力,蹚出了一條產業集聚、農民受益、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新城村溫室大棚培育辣椒苗(嘉峪關市委組織部供圖)
破局:黨建引領示范產生凝聚力
每年開春,新城村村委會都會出現一幅熱鬧景象。“你家今年土地流轉了3塊地,全部都是承包地,總面積是15畝,咱們是跟村上簽訂三年的流轉合同,你看看再有什么問題沒?沒有的話就可以在合同上簽字了……”村委會一樓的會議室內,來簽土地流轉合同的村民絡繹不絕,村委會主任李紅光一邊積極向前來咨詢的農戶宣傳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一邊認真核對合同簽訂手續。
新城村是全鎮最早推行“一戶一塊田”的村莊。2022年12月,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新城村黨總支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帶領全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深入走訪各自聯系的農戶,了解村情民意,將村民顧慮摸清摸實,將黨的政策說清講透。在黨員的示范帶領和真誠引導下,8個村民小組的全體村民紛紛把土地流轉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6897畝高標準農田改建工程得以順利實施,“一戶一塊田”的愿景僅用一年時間就變成了現實。土地整治好了,如何種,怎么種,地租能不能按時支付?如何打消村民的疑慮?新城村“兩委”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庭院會、板凳會,根據各組差異,以“一組一案”的方式做好老百姓思想工作,幫助老百姓算好前后的收入賬、成本賬和精力賬,通過預期收益對比,真正讓老百姓愿意流轉、愿意并田。經過全村的前期努力,形成了如今種植辣椒和食葵的制種產業新格局。
新城村制種玉米喜獲豐收(嘉峪關市委組織部供圖)
賦能:聯村共建富民強村原動力
為解決土地鹽堿化嚴重、傳統的種植模式等問題,盤活土地資源,帶動村民致富,新城村積極與政府、企業對接,開始創新產業發展思路,發展特色種植產業。2023年高標準農田項目改造后,在鎮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嘉合公司、大禹節水有限公司加強合作,流轉1800畝土地,建立辣椒產業示范基地,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助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產業大戶陳軍章算了一筆收入賬:“今年種植的是辣椒,流轉后的土地實現了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種植采用北斗導航技術,不浪費地,還便于全程機械化作業。同時采取膜下滴灌模式,相對漫灌節水80%以上,再一個就是省肥,比常規施肥的利用率提高50%到60%。”在新城村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新城鎮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流轉+特色產業”模式在全鎮推廣。2024年,新城村與中溝村開展聯村共建,推動跨村土地流轉種植特色辣椒,打破了過去土地整合經營邊界,實現了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實現了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同時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不斷加快兩村農業高質量發展步伐。
增效:激發和美鄉村治理保障力
“作為一名黨員,就是要為公、為民,村民舒心了,我們就開心。”這是村委會主任李紅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23年以來,新城村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以“把服務送下去、民意帶上來,把身子沉下去、效能提上來,把責任壓下去、治理跟上來”為內核的“三下三上”為民服務工作法,讓村干部發揚“人員下沉在一線、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跟蹤服務在一線”的工作理念,主動服從“村民優先”工作大局,不斷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正是如此,村民們大小事都愛找村干部,有農戶在分地后感覺分給自己農田地力不好,不要了,要退出。村干部不計得失,主動把自己家的地塊與其置換。在村干部們的努力協調下,成功解決了項目建設、進村電網線路斷裂、澆水困難、鄰里糾紛等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突出問題40余個,幫辦為民實事100余個,排查化解村民矛盾糾紛35件。
李紅光介紹,自2022年以來,新城村“兩委”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在全村重要十字路口、村組連接路、晾曬場,安裝智能攝像頭,為全村獨居老人安裝智能監控和煙感報警器,實現了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全覆蓋監管。此外,將村集體發展效益轉化為民生福利,村“兩委”用集體發展紅利累計為全村農戶購買老人意外傷害保險、家庭財險、發放醫保補助20多萬元,向困難農戶捐贈春耕農資和入冬取暖用煤4萬余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節節攀升。
通訊員 謝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