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招遠市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探索實行“國企公司+種植大戶+村集體+農戶”的“四位一體”土地經營模式,發展玉米、小麥、花生等糧食作物大田種植,通過農民土地入股、種植大戶經營管理、村集體監督、國企公司全流程保障,實現集體組織與效率活力的有機統一。近日,記者就“四位一體”模式對招遠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杰進行了專訪。
記者:劉部長,您好!鑒于規?;恋厥恰八奈灰惑w”模式實施的前提,請問招遠市是如何解決“土地從哪來”問題的呢?
劉杰:這其實是如何算好“發展賬”的問題。首先是摸底數,全市排查耕地面積達46.8萬畝,盤點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土地27.9萬畝,可流轉土地11.6萬畝。其次是強配套,根據“四位一體”發展需求,明確可以流轉的地塊及面積,市鎮村三級統籌8000余萬元,統一配套農田灌溉、機耕路等基礎設施,超80%的耕地實現有效灌溉,機耕面積覆蓋率達92%。招遠市通過市鎮村共同推動整合土地,對連片土地進行土壤類型綜合分析,組織農技專家先后采集851個樣本,摸清全市6大土類適種類型,將村民家庭經營的“巴掌地”、無力耕種的“撂荒地”,整合為“規模田”,為“四位一體”模式提供了土地保障。
記者:土地有了,招遠市又是如何解決“高效種植”問題的呢?
劉杰:招遠市算好“效益賬”主要依靠國有企業賦能,市委市政府統籌調配國有資產,組建國有企業農鑫公司,入局全市農業發展。農鑫公司從有意向承包經營的本村村民中選取種植戶,集中整合國企平臺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為“四位一體”模式提供全流程社會化服務。
首先是做好機械化農機服務。農鑫公司牽頭成立了農機聯盟,吸納各類農機設備620余臺套,無人機30余架,涵蓋玉米、小麥耕、種、防、收各個環節。其次是做好標準化農資保障。我們投資6000萬元建設了種業研發中心,建立埠外育種基地7處,年產玉米、小麥良種3.7萬噸;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年推廣有機肥近5萬噸,推動全市耕地質量和土地肥力水平提升。另外,我們注重系統化技術指導。我們與省市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吸納各級各類農技專家180余名,培訓高素質農民2000余名。通過國企賦能,畝均成本約降低120元,實現小麥、玉米畝均增產150—200斤,保障了“四位一體”模式的產出效益。
記者:各方通過“四位一體”模式構建起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如何進行利益分配的呢?
劉杰:我們通過這一模式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農鑫公司對種植全過程把控,在利益分配過程中不參與項目分紅,而是通過農資銷售及大宗糧食購銷訂單獲利。種植大戶、農戶、村集體分別按照67.5%、30%、2.5%比例共同參與項目分紅,承包經營的種植大戶扣除經營成本后畝均收入可達到800元,流轉土地的農戶畝均收入可達到850元。另外,賦閑農戶每年通過參與臨時務工還可增收約3200元。村集體收入主要分為玉米黃貯收入、農業用水用電服務收入以及項目分紅,畝均收入可達到370元。目前,該模式延伸至6個鄉鎮11個村,種植面積3000畝,畝均收入達到2800元,2023年為群眾分紅250余萬元,逐步形成了集體受益、群眾增收、企業發展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記者:在“四位一體”模式實施過程中,是如何發揮組織功能、凝聚群眾的呢?
劉杰:我們堅持“組織引領、互利共贏”,發揮村黨組織發動群眾、促成合作、監管生產的作用,有效保障群眾收益。我們把村民土地入股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村民的土地經營權,由村集體負責流轉,黨員帶頭先行先試,對無經營能力村民的土地,通過優先入股、地塊置換等方式優先保障。
2023年以來,全市11個試點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干群關系、鄉風文明、群眾滿意度較之前均有明顯提升,在村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行動中經評估實現晉位升級。
本報記者 倪懷成
通訊員 滕洪坤 實習生 畢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