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能賣四塊多,電商平臺保底兩塊五一斤。”日前,在江西省安遠縣鳳山鄉東河村紫山藥基地,通過種植紫山藥脫貧致富的高金燕開心地說,自己今年種了6畝紫山藥,目前已進入采收季,又是一個豐收年。
近年來,贛粵邊陲小城安遠縣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產業轉型和脫貧攻堅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成功走出了一條“互聯網+”的造血式扶貧新路。截至2018年底,該縣電商交易額突破18億元,快遞單量突破1500萬單。紫山藥、紅蜜薯、百香果等“短平快”的“網紅”農產品熱銷全國。
安遠縣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賴仁茂告訴筆者,該縣圍繞打造電商扶貧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這一主線,推進線上與線下融合,電商與產業發展、脫貧攻堅融合“兩大融合”;建立縣級組建電商扶貧合作聯社、鄉(鎮)組建電商扶貧合作總社、村(居)組建電商扶貧產業合作社“三級聯動方式”;實現“電商企業+電商扶貧合作社+電商扶貧基地+貧困戶”“四位一體”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互聯網+”的造血式扶貧新路。該縣榮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江西縣域電商十大領軍縣等榮譽。
據介紹,安遠縣將電商扶貧納入全縣“十大扶貧工程”,引導金融機構設立2000萬元的“電商貸”,縣財政每年安排電商扶貧專項發展資金400萬元,用于支持電商扶貧產業規劃、財稅金融、人才引進等,并推出產業基地補助、快遞補貼、貸款貼息等一系列電商扶持政策。
該縣積極開展電商扶貧示范創建活動,精心組織電商扶貧節、電商扶貧產品全網推介會等系列節會活動,實現訂單包銷貧困戶農產品5779萬斤,包銷金額達1.82億元,特色農業因電商興起來、貧困戶因電商富起來、農村因電商活起來。
據了解,安遠縣投資20億元建設占地486畝的安遠縣農產品電商產業園,集辦公、住宿、倉儲、物流、冷鏈、農產品展示為一體,招引各類電商企業、服務平臺入園辦公,形成創新創業的集聚地。縣級組建電商扶貧合作聯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每個鄉(鎮)組建合作總社,每個貧困村組建電商扶貧專業合作社,形成三級聯動體系。
目前,當地已建成順豐、中通、圓通、申通等農產品快遞分撥中心,開通城市直發專線26條;自上而下建設了1個縣級倉儲配送中心、18個鄉級物流服務站及167個村級物流服務點;發展縣、鄉、村三級“同城配送系統”,打通了電商進村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決了電商物流成本高、配送時效慢等問題。
近年來,安遠縣共發展電商扶貧產業基地1.3萬余畝,不僅提升了電商產品供應能力,還帶動了3400余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時,強化電商扶貧合作組織建設,建成縣、鄉、村三級電商扶貧合作社55個,將分散的資金、勞力、場地、技術、管理等進行優化組合,實現種植示范點連接成線、規模成片,拓寬了電商農產品供應鏈。
當地打破傳統農戶家庭小散生產模式和“提籃叫賣”方式,由過去的“生產什么賣什么、生產多少賣多少”模式向“消費者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消費者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的精準化模式轉變,引導貧困戶深入挖掘特色農產品的賣點,依托覆蓋全縣鄉村的電商基礎設施,通過在電商平臺自主銷售或電商扶貧合作社上門收購等方式,把電商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針對貧困群眾“單打獨斗”發展電商產業規模產量小、應對風險能力差等實際情況,積極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資金入股等“抱團取暖”的模式,與電商企業、電商扶貧合作社形成利益聯結體。
安遠縣將打造優質品牌作為推動電商扶貧長效化發展的“生命線”,建設本地農產品追溯和質量認證體系,并通過條形碼或二維碼溯源,完成產品從田頭到發貨完整原始數據,倒逼貧困戶進行產品提質升級,大力生產綠色安全、附加值高的有機農產品。
與此同時,安遠縣將生態資源和濃郁的客家風情進行有機整合,傾力打造了九龍山貢茶、原味香菇、三鮮粉等60多個獨具特色的“三百山”系列電商品牌,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為增加貧困戶收入提供了有效保障。
“電商改變了我們家的命運,種下的東西不愁賣,只要勤勞就能致富。”高金燕告訴筆者,對未來充滿希望,致富的路子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