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處東南沿海,人均耕地僅約0.5畝。由于歷史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后較長一段時間,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特別是農村地區,農業生產能力低,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
立足有限耕地,精耕細作創造美好生活。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恢復性農業生產,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到正在進行的鄉村振興,福建圍繞黨中央的各項決策和部署,根據不同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循序漸進推動農村建設和改革。
2018年,福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7790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1%,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63%,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超1.5萬億元。不斷解放和發展的農村生產力,推動福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
農業生產力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結合丘陵地貌,福建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品種和數量大幅度增加。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農業生產不僅在數量上有突破,在質量上也有了較大飛躍,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實現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轉變。
人多地少的省情,決定著福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特色化、精細化。為此,福建建設閩東南高優農業、閩西北綠色農業、沿海藍色農業三條特色產業帶,打造茶葉、水果、蔬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等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2018年,毛茶產量、產值均居全國首位,食用菌產量、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居全國第一,生豬、蛋雞、肉雞、奶牛等規模化率位居全國前列。
任何時候也不放松糧食生產,立足有限的耕地,福建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組織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扶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生產。如今,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主要增產技術入戶率超過90%,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持續穩定在1800萬畝、650萬噸左右。隨著糧食產能區、高標準農田、拋荒山垅田復墾改造和地力提升“1112”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的持續推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70年的農業生產,是一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截至2018年初,福建已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59個,建設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3173個,創建省級以上園藝作物標準園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223個,“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3310個。
林業經濟生機勃勃
得益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福建的林木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靠山吃山”,70年來,福建以“為林農謀福利”為出發點,不斷做足做活林業文章。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福建一手抓森林資源培育,一手抓木材及林產品的生產、加工,林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
1989年,福建做出實施“三五七”(3年-5年基本消滅宜林荒山,7年綠化八閩大地)造林綠化工程的決定,造林綠化的全民運動在八閩大地全面鋪開。1995年,“綠化八閩”的宏觀目標如期實現。2019年,福建森林覆蓋率為66.80%,連續40年位列全國第一。
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2002年,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6年又率先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初步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和“國家得綠,林農得利”目標,成為全國林改的一面旗幟。
繼2013年、2015年省政府兩次出臺深化林改文件后,2016年省政府又出臺了措施,實現“贖買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購買設施花卉種植保險、成立省級林權收儲中心”等“三個全國率先”。2017年,新培育林業合作社、股份林場、家庭林場等新型主體310家、累計4873家,森林綜合保險參保率83.2%,林下經濟發展面積2235萬畝,繼續為全國林改作示范。
讓鄉村綠起來,美起來。近年來,福建先后組織開展了創建綠色家園示范村、綠色村鎮、綠色示范村莊等活動,共創建種植珍貴樹示范村3552個、綠色鄉鎮474個、綠色村莊7288個。
扶貧開發穩步推進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前線,又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海島地區等于一體,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福建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脫貧攻堅之路。
率先實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1994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連續20多年將扶貧搬遷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把易地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服務、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相結合,實施大規模“造福工程”,解決條件惡劣地區群眾的居住環境問題。截至2016年,累計搬遷改造158萬人,整體搬遷7000多個自然村。
強化山海協作和東西部協作。通過共建掛鉤幫扶機制、共建山海產業園區、共建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共同開展干部人才交流,不斷增強精準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夯實村級組織基礎。認真落實“四下基層”工作機制,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原則,堅持把選派駐村第一書記作為扶持貧困村發展的重要措施。10多年來,從省、市、縣3級累計選派1.6萬名優秀年輕干部到1.1萬多個貧困村和村級組織薄弱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每批任期3年,為改變貧困村面貌發揮了有力作用。
久久為功扶真貧。截至2018年底,全省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有17個縣達到退出標準,2201個貧困村有2050個退出。按照省里的工作計劃,今年扶貧重點縣將全部達到退出標準,貧困村全部摘帽。
農村改革不斷深入
農村持續發展,得益于不斷深化的農村改革。從家庭聯產承包制,到免收農業稅,再到鄉村振興戰略,福建圍繞中央農村改革大方向,結合省情,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各項農村改革。70年彈指一揮間,改革讓八閩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建成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并逐步向市、縣延伸,建立省級現代農業信貸風險補償、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機構風險補償等制度。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全面實施農房、水稻種植、能繁母豬、設施蔬菜等多項政策性農業保險。
為縮小城鄉差距,福建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到2017年末,全省927個鄉鎮已全部開通公路。全省94.9%的行政村是自來水受益村;98.5%的行政村通寬帶。全省實現村村通電。到2016年末,97.1%的鄉鎮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處理,92.5%的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處理。
把“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優先發展,不斷加大農村教育、衛生、文化投入。到2016年末,98.6%的鄉鎮有幼兒園、托兒所,97.2%的鄉鎮有小學,97.3%的鄉鎮有圖書館、文化站,86.3%的鄉鎮有公園及休閑健身廣場,99.5%的鄉鎮有醫療衛生機構,99.7%的鄉鎮有執業(助理)醫師。
2018年,福建省委確定的5個方面24項農業農村重點改革任務全面落實。加快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進入掃尾階段,13718個村(居)470萬農戶、1562萬畝耕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到戶,是全國首批完成數據匯交的8個省份之一。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完成清產核資的同時,推進55個試點縣開展成員身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