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么跟還在上初中的孩子說,媽媽現在工作日要駐村不能回家呢?吳南尾還沒來得及想清楚這個問題,就按照組織安排到海口市龍華區龍橋鎮永東村報到了。
吳南尾今年41歲,是海口市第十二小學德育室主任、一級教師。
春節過后,海南省委從省市縣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中選派8083名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進駐全省所有鄉鎮、行政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按照一鄉鎮一隊、一行政村一隊的標準組成,覆蓋全省2561個行政村。每個村3—5人,工作時間為兩年。按照要求,駐村工作隊員的黨組織關系轉到鎮村,吃住在鎮村,每月工作時間不少于20天。駐鄉鎮、村期間,不承擔派出單位工作,原人事關系、工資和福利待遇不變。吳南尾便是其中一員。
永東村有10戶貧困戶,在龍橋鎮20戶貧困戶中占了一半。村莊位于羊山地區,地里只長石頭不長土,村里多為孩子和老人。村子缺人,更缺人才。
吳南尾所在的鄉村振興小隊一共3人。除了吳南尾,還有來自海口市教育局的朱煥發和龍華區科工信局的張鼎欣。平時大家吃住都在村里的閑置房里,一起做飯。
“我是隊長,在竹蓀地幫忙多一點,平時也要抓學習搞調研,在村里幫忙干一些黨建方面的工作。朱煥發學過熱帶農業,怎么澆水、怎么施肥、怎么銷售,更有經驗。張鼎欣是科工信局的干部,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更熟悉,這也是我們鄉村振興的主要工作之一。”吳南尾說。
在吳南尾和其他駐村干部的幫助下,村里建起了竹蓀合作社,養雞、養羊也辦起了合作社,經濟作物百香果扎了根,銷售宣傳有了模樣,10戶貧困戶從家庭收入看已經脫貧,進入鞏固幫扶階段。
在海口龍華區區委書記凌云看來,海南的鄉村振興工作隊制度補齊了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更是鄉村管理方式、觀念的一種改革:“鄉村振興涉及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方方面面,僅靠現有力量,大部分村莊在人才、觀念、物資等方面都有缺口。現在經過整合后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以中青年骨干為主,考慮不同特長搭配開展工作,更加有助于促進全面振興。”
“按照中央要求,海南正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是我國唯一的熱帶省份,城鎮化水平不足60%,鄉村振興任務很重。要科學把握規律,因村制宜、發揮特色、補齊短板、增強實效,讓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基層黨組織和集體經濟強起來,使海南鄉村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張名片。”海南省委主要領導說。
就在今年4月,海南省政府發布公告,宣布兩個國家級貧困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