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苑社區婦女接受刺繡培訓。周 彥攝
南溪苑社區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清溪街道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9年6月,7個鄉(鎮)的290戶1060名群眾陸續搬到這里,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
如今,這個安置點的居民生活得咋樣?社區黨支部書記程華強說,“我們辦成了三件事,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數。學生有了活動場所,年輕人可以在家門口掙錢,老人小孩吃飯不愁了。”
“雛鷹計劃”放飛孩子夢想
南溪苑社區有個“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在這里,由志愿者負責實施“雛鷹計劃”,助力孩子們放飛夢想。
社區共有242名未成年人,搬遷后,適齡孩子就讀于花溪區民族中學的中、小學部。由于農村孩子基礎薄弱,加之換了新的環境,不少孩子學業跟不上。“程書記,我們也很難,總不能為了這部分學生放慢教學進度啊。”校長的話,讓程華強倍感壓力,他和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多次座談,共同研究解決方案,最后決定由志愿者幫孩子們“開小灶”。
“我周末和寒暑假都在那。”12歲的陳瑩在服務中心度過了第二個暑假,兩年間,在社區和志愿者的幫助下,陳瑩不僅學會了跳舞、演講,學業也不再落后,變得開朗和自信。
據介紹,“雛鷹計劃”不只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更多聚焦他們的行為習慣矯正、興趣培養和知識面擴展等。兩年來,4點半課堂、暑期托班等項目惠及7250人次。
技能培訓助力安居樂業
距離社區不到2公里的地方,坐落著清溪街道引進的制衣廠,搬遷群眾李婷每天朝九晚五,不僅能照顧家庭,每月還能領到3000元工資。
“有收入,居民才能安心住得下來。”程華強說,2019年剛搬來時,南溪苑社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139戶,區里和街道千方百計幫居民找工作。有一定技能的居民鼓勵原地就業,無技能的則開展技能培訓,年紀較大、身體有殘疾的,利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開發公益性崗位和就業專崗。
近日,苗族刺繡技能培訓班在南溪苑社區開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溪苗繡”傳承人王啟萍給婦女送上就業技能。社區先后組織搬遷群眾開展刺繡、蠟染、家政、廚師等創業就業培訓50余次,李婷就是通過培訓進入制衣廠的。
除制衣廠外,社區還引進了藤編廠和家政服務公司。目前,南溪苑社區具有勞動能力的440余名居民基本實現就業全覆蓋。
老人小孩吃午餐免費
每天中午,86歲的王幺妹都會準時到南溪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吃午飯。她說:“吃飯不收錢,還能和大家在一起,熱鬧得很。”
“免費午餐”始于2020年6月13日。社區走訪發現,不少家庭年輕人早出晚歸,老人和娃娃午飯成了問題。社區通過申請專項資金,建立了日間照料中心。今年1月,經相關部門協調,貴陽誠善助老慈善公益服務中心正式接手日間照料中心,平均每天有70多名老年人、兒童前來就餐。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殘疾人,社區黨支部組織黨員志愿者送餐上門,還開展上門打掃衛生、心理輔導和愛心陪伴等服務。
同時,社區還開展文明家庭星級評定,評選一至五星級家庭130戶,通過選樹榜樣,增強搬遷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清溪街道黨工委書記謝梅欣慰地說,南溪苑搬遷群眾經歷了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290戶居民不僅搬出來、住下來,生活也一步步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