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隆寶措多。海拔4300米坡地上,牦牛們在悠閑地采食,多有臥姿休息者,證明已經吃飽,更證明了高寒草甸牧草營養的‘三高一低’,佐證了玉樹牦牛對高寒草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8月14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青海省治多縣科技特派團團長宋仁德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在玉樹市隆寶鎮措多村的草原上,觀察到的現象與拍攝的照片。
最近這幾年,宋仁德一直在向牧民們推廣玉樹牦牛的選育和冬季補飼技術,每年有大半時間,他都奔波在合作社、牧民家、牛群里。
“相較于普通牦牛,玉樹牦牛個頭大,生長發育快,2021年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審定并進入名錄。”宋仁德介紹,普通公犢只有10.3公斤,母犢10.7公斤,玉樹牦牛的牛犢可達到13.7公斤,“別小看這3公斤,到周歲的時候,普通牦牛只有67公斤,但玉樹牦牛經過科學放牧加冬季補飼后,能夠達到130多公斤。”
作為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的宋仁德,同時兼任玉樹州治多縣、雜多縣,果洛州甘德縣等5個縣的科技特派團團長,為多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提供科技幫扶。“我加的特派團、產業組多,但基本上這些縣的問題都比較相似,主要是解決高效養殖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從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宋仁德就來到了玉樹工作。當時的玉樹州正經歷著草場退化,牛羊越養越多,卻越養越瘦,出欄率越來越低。“牧民們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趕著牛羊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夏天剛剛長膘的牲畜,到冬天立刻就瘦了下來。”更嚴重的是,草枯無以為食,冬季牲畜只得啃食草根,草產量不斷下降,造成環境惡化。
宋仁德希望為牧民與草原尋找一條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
宋仁德跑遍了雜多、曲麻萊、治多等縣的山山水水,采集草種、記錄草場生長數據、登記牦牛品種、收集牛糞樣品……他發現,牧草在傳統飼養中被大量浪費,牛羊陷入“夏壯、秋肥、冬廋、春死亡”的惡性循環。唯有盡快更新現有的養殖模式,才能找到牧民和草原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經過長久的實驗和探索,宋仁德最終提出了種草養畜、冬季補飼的方法。“以治多縣為例,這里的天然草料不足,牧民也沒有在冬季給牛羊補充飼料的意識,所以這項技術的推廣,我在草原上做了十幾年。”
曲麻萊縣秋智鄉加巧村的21戶牧民成為早期受益者。“我們自認經驗豐富,根本不信專家那一套,沒人愿意配合。”村民尼瑪才仁說,宋仁德帶著6名技術員在海拔4800米的牧場住了好多天,每天都嘴唇發紫忙前忙后,看到這些,有幾戶牧民松了口,“聽專家的話,種草補飼,牲畜數量少了,個頭大了,草場也能休養生息了!”
在剛剛過去的6月到7月,是青海省夏牧場的黃金季節,宋仁德與科技特派團馬不停蹄地在玉樹州稱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等地奔走。
7月1日,治多縣科技特派團在縣里舉辦了“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治多縣牦牛產業技術培訓班”,為駐村第一書記、縣鄉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等82名學員答疑解惑。宋仁德在培訓班上向學員們宣傳冬季補飼的優勢,“過去我們的牦牛是2—3年一產,運用這個技術后,我們可以達到一年一產,尤其是青年牦牛,過去4歲配種、5歲產犢,現在3歲就可以產犢了。”
對于宋仁德來說,“放牧+補飼”技術推廣的最難環節,在于算賬。他掰著指頭和牧民們算經濟賬,“在正常放牧的基礎上,每年補充飼草料,一頭母牛雖然增加了300元成本,但在出欄的時候,你的凈收益能夠增加1042元。這還是保守估計,肯定是值得的!”擺事實講道理,再固執的牧民們,態度也軟下來。
牦牛高效養殖示范戶、玉樹市巴塘鄉上巴塘村牧民俄格的變化最為明顯:他家的200畝草場過去養了40頭牦牛,每年只有4頭牛出欄,現在其中20畝變成了種草基地,草量翻番。冬季對牦牛補飼,只養35頭牦牛,每年卻能出欄6頭,近3年年均純收入增加8000元。
嘗到了科學放牧的甜頭,也讓牧民們相信,以科技力量“減畜增收”已成為活生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