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代表、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向記者展示駱駝灣村產出的香菇。 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
香菇、核桃、花椒……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黨的二十大代表、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的行李箱,應該是“有滋有味”。
此次赴京參加黨的二十大,顧瑞利代表的行李箱格外重,除了日常換洗衣服和文件材料外,更多空間被駱駝灣的特色農產品所占據。
10月16日,顧瑞利代表打開行李箱,隨手拿起一把香菇,紋路清晰,菌蓋厚實,他饒有興致地講起了“老鄉菇”背后的故事。
地處深山,曾經的駱駝灣貧窮、閉塞,鄉親們住的是石頭土坯房,種的是用石頭塊壘在山梁上的“薄田”,經常是風一刮、水一沖,地就沒了,收成更是靠天收。
這一切,在2012年之后有了轉機。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頂風冒雪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進村入戶看真貧,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在脫貧致富路上苦干實干,充分利用閑置的土地資源,發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種植產業。2017年底,駱駝灣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我們找到了好產業,種香菇這條路算是選對了!”顧瑞利代表說,駱駝灣優質的空氣、純凈的山泉,氣候溫良,晝夜溫差大,很適合香菇種植。在村南的低緩山坡上,對200畝荒山河灘進行改造,建起75棟香菇大棚,采用“政府+金融+科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的模式,充分調動了群眾增收致富的積極性。
“香菇品質好,一直供不應求,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包棚和務工147人,平均每棚年利潤3萬元左右,務工每人每年增收1萬元。”顧瑞利代表說,村民務工生產、按勞取酬,專家坐鎮指導、技術推動,加上阜平縣著力打造區域品牌“老鄉菇”,駱駝灣的小香菇不僅走出了深山,還走進了保定、石家莊、北京、廣州等全國各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香菇產業為全村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讓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認準了產業興村的路子。”顧瑞利代表介紹,依托好山好水,駱駝灣還大力發展民宿旅游項目,并把鄉村旅游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產業。
十年的努力奮斗,駱駝灣村產業更強了、人氣更旺了,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精氣神更足了,正如村口立起的8個鮮亮大字——“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50元增長到2021年底的17480元,增長17.4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堅定了我們發展產業振興鄉村的行動和決心。”顧瑞利代表說。
今年,駱駝灣村提出時代紅、生態綠的旅游產業發展思路,時代紅就是反映脫貧致富的山鄉巨變之旅,生態綠就是親近自然的休閑康養之旅,通過拓展旅游新業態,把游客吸引來、留下來。
顧瑞利代表告訴記者,駱駝灣村將把香菇產業與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業態結合,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讓游客前來采摘香菇,既帶來人氣,又帶走商品,進一步提升“老鄉菇”的知名度。
“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我將帶著鄉親們接續奮斗,把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讓好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憧憬未來,顧瑞利代表表示,村里規劃并實施了多項長中短期產業項目,將進一步推進新產業項目落實落地,豐富拓展旅游業態,增加村集體收入,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發展活力,讓駱駝灣村產業越來越紅火、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