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同時強調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近日,記者就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意義、機遇、舉措,采訪了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偉光教授。
記者:潘教授,您好!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被寫進了二十大報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潘偉光:是的,此事意義重大。
第一,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國堅持把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作為農村發展經濟的方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重要形式。壯大集體經濟是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方向的體現,是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
第二,是完善農村經營體制的內在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實行集體經營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經營體制。我國自家庭承包制實行以來,個體分散經營及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得以發育成長,但是不少地方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服務功能變弱,集體經濟組織渙散。當前需要加強村集體統一經營服務功能建設,補足農村經營體制的短板。
第三,是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路徑。要協調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的四化同步,需要加快農業的轉型發展。改造傳統農業,就要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集體經濟組織是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手段和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促進了小農生產經營的轉型升級。
第四,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和農村基層組織治理的重要抓手。集體經濟發展與加強村黨組織領導、村莊有效治理緊密相關。
記者:當下各地鄉村都在抓住風口,如火如荼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包括以資源資產入股各種鄉村旅游項目等。現階段有什么利好和機遇?
潘偉光:新機遇很多,要善于抓住。
首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改革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2016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行總體部署,現已基本完成。隨著農村確權、賦權、活權的深入開展以及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農村土地、資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效率將會得到增強,市場化基礎上的集體統一經營的規模經濟效應得到進一步體現,改革紅利由此會進一步釋放。
其次,鄉村建設升級的現實基礎讓村莊統一經營條件更加優越。多年來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為發展田園綜合體、農家樂、民宿等新型產業業態打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集體統一經營服務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富裕了當地村民。集體統一經營服務新優勢已經凸顯,集體統一經營規劃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變成了集體經濟新的發展基因。
再者,農業發展的新特征對集體統一經營服務功能需求更為強烈。近年來,農業發展新特征明顯。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深入實施,農業既高效又生態的良性機制正在形成。以農業強鎮、農業園區等為載體,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城、人、文”融合的特色農業小鎮等集聚發展態勢明顯。農業新業態、新動能、新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村級統一經營服務的發揮,一些村組織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浙江安吉魯家村、義烏何斯路村等一批農文旅相結合的特色景觀旅游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記者:您認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潘偉光:必須多措并舉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做好“人”的文章,把德才兼備型干部人才培養成鄉村的領頭雁。一是強化黨建引領。黨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法寶,要加強黨的宗旨教育和黨性修養鍛煉,不斷提高村干部為村級集體服務的意識、情感。二是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在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等人群中,把思想解放、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吸收到集體經濟組織中。三是加強培訓教育。要緊緊抓住村黨組織書記兼股份經濟合作社社長的有利條件,加強基層干部特別是村書記發展產業的培訓教育,提升相關能力。四是創設激勵制度。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掛鉤,建立健全經營目標責任制,探索建立期權、職務分紅等激勵機制。采用聘任鄉村職業經理人的方式,讓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干。
做好“產”的文章,因地制宜發展村級新產業新業態。要立足村集體資產、資源、區位等條件,超前謀劃與規劃,采取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對于農業特色資源豐富的村,利用專業化、特色化的分工優勢,重點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對于生態環境優越的村,借鑒浙江余杭區徑山鎮片區組團發展模式,依托自然風光、鄉土文化、生態資源等優勢,統一規劃、統籌開發,發展一二三產融合新業態。對于城中村及城郊村,利用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紅利,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通過多個村集體抱團發展等經營形式,積極發展物業經濟或社區服務業經濟。
做好“活”的文章,要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機制與形式。組織形式多樣化,靈活采取適宜的組織形式,以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其他適合的方式開展統一經營服務。經營多樣化,發揮個私經濟、股份制經濟和村級集體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優勢,促進集體資源要素與社會資本和其他要素有效結合。服務內容多樣化,要拓展生產、供銷、信用等多種服務功能,順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的新趨勢,提升集體經濟組織服務能力。
做好“策”的文章,進一步改善新型集體經濟的外部政策環境。包括在財政支出政策上對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統一經營服務項目進行支持,財政轉移支付上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村級公共事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的轉移支付力度,在稅收政策上實施稅收減征、免征等優惠政策,在金融政策上要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另外,進一步對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宅基地三權分置、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制度進行深化改革,激發集體產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