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懂國情方能明方向,知村情方能接地氣。到村任職選調生開展國情調研,這既是推動選調生了解社情民意、涵養基層情懷、密切群眾感情的重要載體,也是幫助選調生提升調查研究能力、錘煉自身本領的重要抓手。
今年鄉村干部報社啟動了到村任職選調生優秀國情調研報告評選活動。經過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推薦、線上投票、專家評審等幾個階段,最終評選出61篇獲獎報告,其中一等獎10篇。在歲末年初之際,鄉村干部報社對話采訪一等獎獲得者,聽他們談談村里的新發展、調研的新進展、工作的新思路。
2020年,戴立和另外三名選調生廖康恩貝、王夢龍、錢丁怡來到上海市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不同居民社區任職鍛煉。他們都不是本地人,工作之余經常在轄區內走走看看。其間,他們發現大部分路面都很整潔,但少部分區域存在明顯的臟亂差以及僵尸車亂停亂放等現象。為什么同屬一個街道的不同路段會出現如此兩極分化現象?
向街道同事請教后他們了解到,像黃浦區這樣的老舊城區,存在很多零散的“四不管”區域,這些區域不屬于市政管理范疇、交警管理轄區、城管責任范疇、也不在周邊小區管理范圍內,管理主體不明確。如何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主城區將這些閑置區域整合利用起來?他們將其作為調研課題,以期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公共活動區域少等問題。
這些公共區域的定義和范圍是什么、有沒有特定名稱,是他們在調查研究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經過和公共道路對比,他們將調研對象作了明確的界定,即不在市政和周邊小區管轄范圍內的無管理主體的公共弄堂,是否具有路名和是否具備通行功能不是其必備要素。第二個問題是管理主體的合法性分析,只要找到其管理主體,治理問題將迎刃而解。他們認為公共弄堂周邊居民和主體可以在街道的協調指導和居委會的引導下,合理利用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等基層管理形式,召開居民會議,成立管理公共弄堂自治組織,制定公共弄堂管理公約,開展自我管理或授權特定組織進行管理。
對于公共弄堂的治理,在戴立和小伙伴們的參與下,去年已經有三處完成整治投入使用,累計釋放出近百個停車位,有力緩解了周邊小區停車難。后續他們還在和半淞園路街道一起對轄區內其他公共弄堂進行協商改造,并將相關經驗總結通過人大代表上報,希望在更大范圍產生影響,努力造福更多老城區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