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石碑坊,寬闊的柏油馬路筆直延伸,“團結就是力量”幾個大字漸次呈現,沿著這條“團結路”走至盡頭,一個原汁原味的打麥場上,樹立著一面印有《團結就是力量》的曲譜墻面,這里就是我們村——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八十年前,革命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在此唱響。
2021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村全體黨員回信,勉勵我們“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把鄉親們更好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兩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弘揚團結奮斗優良傳統,帶領鄉親們苦干實干,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1943年6月,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平山縣參加革命斗爭,文藝工作者牧虹、盧肅在我們村創作歌劇及同名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并在村進行首演。戰火紛飛的年代,這首歌曲因激昂的旋律、充滿力量的歌詞,迅速傳唱全國,并凝聚起抗戰的磅礴力量。團結奮進,也成為了我們村的精神根脈。
北莊村的原址位于滹沱河畔,不到1000人的小村莊,有2000多畝的耕地,土地肥沃,稻米生香,有平山縣“小糧倉”的美譽,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1958年,為了根治滹沱河“水患”,解救年年受災的下游群眾,黨和政府決定興修水利工程,在平山修建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包括北莊村在內的10多萬群眾,主動離開了大河邊的“糧窩子”,搬到高崗旱嶺上。
移民史,是苦難史,也是奮斗史。貧瘠的土地困不住不屈的靈魂,村里的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奔向天南海北,拼搏闖蕩。除了勞動力輸出,我們也想盡辦法盤活已有資源,將村居平頂改坡頂,安裝光伏板。靠光伏發電每戶平均年增收約3000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4萬元。與此同時,扎實提升村容村貌,房屋改造、路燈架設、綠化種植、污水管網鋪設等項目相繼推進。
憑著干部群眾團結一心,苦干實干,2018年,我們村整村脫貧出列。到2020年,村集體收入達到6.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北莊告別了貧困,我們想把老區人民的這份喜悅,把我們對團結奮斗的體會匯報給總書記。于是,全村黨員一致同意給總書記寫信,匯報脫貧攻堅成果,表達繼續帶領群眾謀發展、辦實事,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2月7日的回信似一粒火種,迅速點燃了我們村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村莊轉型發展的序幕由此拉開。北莊村“短”在耕地少,地處生態紅線區內,發展一產、二產都受限;“長”在緊鄰西柏坡紅色景區,擁有中央宣傳部、中央機要處、中央青委等機關舊址區,紅色資源豐富,且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生態優勢明顯。村“兩委”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謀劃了“紅色北莊、綠色振興”的發展藍圖。
我們堅持“筑巢引鳳”的策略,大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為招引高質量項目和人才夯基壘臺。首先就是進一步提升村莊“顏值”。村黨支部委員率先拆除改造自家廁所,黨員積極響應,帶動全體村民。如今臨街廁所全部入戶,且全部改為水沖式廁所,主街道拓寬至7米,街邊四季常綠。
為了更好地擦亮“團結”這張名片,我們精心打造旅游產品,中央機關舊址區實景展現歷史場景,“團結就是力量村史館”讓豐富史料訴說村莊發展歷程,“團結書屋”陳列各類團結奮斗主題的書籍,“團結大食堂”推出“團結宴”等主題餐飲,使游客能夠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北莊村穩重但不沉悶,時尚活力的現代氣息初露頭角,電商直播助農惠農展銷基地、好鄉親365便利店等商家競相落戶。
家鄉的蓬勃發展,吸引在外打拼的青年如歸雁紛紛“回巢”,80后王亞梅便是其中之一。她以民俗產業為切入點,創辦“團結北莊手工坊”,帶領村里的婦女制作千層底布鞋、鞋墊、帽子等特色產品,不僅線下,讓游客參觀體驗,還進行線上直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70多歲的陳風林閑不住,經常來手工坊納鞋底。
如今的北莊村產業興、人氣旺,十幾個項目落實落地,以紅色旅游為主,休閑農業、家庭手工業、光伏等為補充的產業體系初具規模。2022年,村集體收入10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萬元。
接下來,我們不僅要引客來,更要留住客。目前村里只有“花間舍”“桃里舍”兩個民宿十幾間客房,一旦來個五六十人的團隊就承載不了,所以我們正在動員村民參與發展民宿型農家樂。
太行山麓,柏坡湖畔,“團結”唱響地,歌聲激越嘹亮,幸福北莊村,奮進永不停歇。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黨支部書記 封紅卷
本報記者 劉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