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黨總支書記朱虹(左二)在工作中。
多年以后的今天,朱虹望著如今白墻黑瓦、小橋流水的山前嘉園度假村,她依然能記起顧山頂上晨曦的微光、簌簌的樹葉以及和老書記吳岳平對話的細節。
一句客套話的緣起
大學畢業后,朱虹在無錫市一家汽車銷售公司工作,年收入近5萬元。2007年,朱虹回村參加黨員轉正大會。會上,她自信熱情、落落大方,將心中所想傾瀉而出。“當時也沒準備稿子,當著全場200多名黨員的面,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將來有一天山聯村需要我回家做貢獻,我肯定會義不容辭。”朱虹看似客套的一句話,讓坐在臺下的村書記吳岳平記在了心里。
那時候的山聯村,幾乎沒有年輕人,也幾乎沒有像樣的經濟來源,村民私辦的小工廠污染了村莊環境,到處污水橫流;不少建設工程在當地開山采石取土,不但毀了青山,還留下了無數坑坑洼洼的宕口。村里有30多名矽肺病人,全村負債1400多萬元,生態環境“欠帳”更是無法估量。
重現一個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徹底改變“窮村莊”的面貌,是剛剛走馬上任的吳岳平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但村委會老齡化嚴重,連個會電腦的人都沒有,吳岳平意識到,思維敏捷、充滿自信的朱虹,就是村里現在最需要的人。
幾天后,吳岳平撥通了朱虹的電話,正式邀請朱虹返鄉工作。“您給我兩個月的時間,我一定回來。”沒有跟父母商量、沒有跟公司溝通,朱虹卻給了吳岳平最安心的回答。
任何一家單位都喜歡主動做事、肯挑擔子的人,不出意外,朱虹被公司強烈挽留。因為表現優異,當時的朱虹即將升職加薪,突如其來的辭職報告讓企業也猝不及防。“得知我是要回村里工作,每個月只有不到兩千元的收入,老板甚至把我的辭職信都藏起來了,說什么也不愿意放我走。”
堅定自己的選擇,并為其負責,是朱虹的信條。“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另外,一位村書記僅僅是跟你有一面之緣,就愿意相信你,我感受到的是求才若渴。”這種信任與被需要的感覺,令朱虹如沐春風。
初出茅廬簽下“軍令狀”
2007年夏天,22歲的朱虹回到了村里。她每天最早上班最晚下班,但不到半個月,滿腔的熱情便被澆滅了大半。“當時回來也沒有什么職務,只是一個村里招的大學生,沒人找我,也沒人跟我說有什么工作,每天只能寫材料開證明燒水拖地,我是閑不住的人,每天都很焦慮。”
“你知道我們村里有多少人,多少自然村,多少條河嗎?”像往常一樣,朱虹為辦公室的陳祖益倒水,陳祖益過去是鎮環衛所的所長,退休后被村里返聘為老齡會會長,不常說話的他,突然向朱虹發問。“我當時回答‘不知道’,因為沒人跟我說過,他跟我說,‘你來了大半個月了,這些基礎信息都不知道,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是你自己主動去了解,在村工作,一定要手勤、腿勤、筆勤,多看多問多記’,我恍然大悟。”
當時留給朱虹彷徨與適應的時間并不多。朱虹回村半年后,山聯村便開啟了新農村建設,山前嘉園項目箭在弦上。在一片質疑聲中,吳岳平選擇將任務交給朱虹全權負責。領了“軍令狀”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規劃、拆遷、挖掘文化元素中去。
“在農村,拆遷難,比拆遷更難的是遷墳。”在山前嘉園的項目工地上,全村有1000多個墳頭,按照工期,需要在40天內遷完。對于朱虹來說,2008年的工作以上下半年為界,涇渭分明。上半年與村書記商討如何挖掘村莊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山水資源中,下半年則是全身心撲在工地上抓工程進度。
“那時候我們有一句口號‘雨天當晴天,黑夜當白天’,大家都著急,因為村莊的環境早一天好起來,就能早一天吸引投資。”那段日子里,朱虹很忙,但充實而具體,暴雨天里跟工人們一起扛100斤的水泥,在盛夏里連續兩個月泡在工地上,為一波一波來參觀的客人們描繪山聯村美好的未來……
每天都筋疲力盡,但創造的喜悅壓倒了一切,朱虹很快喜歡上了這種生活。最終,山前嘉園如期建成,朱虹提出的“知青小屋”“農具陳列館”“百草園”青少年生態文明實踐園地等項目,已是村里一處別具特色的風景,對于朱虹而言,這是最美好的收獲。
每一次失敗更加刻骨銘心
山前嘉園是山聯村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持續了一年多的環境改善,讓朱虹終于可以思考如何發展產業,興村富民。2009年4月,錨定旅游興村的朱虹,牽頭創辦了山聯村首家農家樂,為猶豫彷徨中的村民們作出了示范。為了增加鄉村旅游的內容深度,山聯村還引進了貢黃菊,打造了千畝菊花園……此后的故事,朱虹本可以一帆風順地說下去,但她更愿意提起自己的失敗經歷。
“村里也沒有基礎產業,選擇特色產業的時候,腦子完全是亂的。”最開始的時候,朱虹選擇的是龍蝦養殖。“當時無錫的龍蝦最高能賣到6塊錢一只,很有發展潛力。我們從40畝開始養,后來到200畝,但這次嘗試是失敗的。”
小龍蝦養殖有幾個特點,一方面飼料都是螺螄、雞肉等肉類,另一方面龍蝦在蛻殼時也會自相殘殺。“養殖成本高,產量低,前期準備不足讓我們吃了大虧。最后我們算了一筆賬,我們必須將龍蝦賣到35元以上才能平衡成本,但當時市面上的龍蝦價格是22元一斤。”
連軸轉的工作節奏,讓朱虹常常帶病上陣。有一次朱虹早上在醫院吊水,下午還要趕回村里接待。晚上母親一直撫摸朱虹貼著膠帶的手,半天說不出話。
失敗的經歷,讓朱虹意識到產業發展不能一蹴而就,山聯村將重心轉向基礎建設的同時,朱虹也如海綿一般學習和吸收專業知識,為山聯村選取更合適的特色產業。目前,山聯村已形成紅豆杉實生苗繁育基地、水產養殖基地和特色觀光農業三大現代農業集群。
2013年,山聯村開啟全域旅游規劃,朱虹如當年做農家樂一般,嘗試打造民宿產業,同樣也失敗了。“為什么沒有成功?因為與農家樂不一樣,民宿需要有業態,需要有人流量,需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等。”
短暫的沮喪過后,朱虹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擇機再來。“正是有了這一次的失敗,才促成了我們2018年新一輪高標準的民宿村建設,現在我們將過去有20多戶人家的小灣里村,引進社會資本翻建成高端民宿群,每間民宿一年平均有500萬元的收入,如今已經是山聯村的一張亮麗名片。”
期待更加年輕的同路人
2020年1月,朱虹當選為山聯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舊貌換新顏后的山聯村,也迎來了“綠色家園”“生態村”“旅游示范村”等各類榮譽。近兩年,山聯村接待游客量突破了100萬人次,全村村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了全覆蓋,60歲以上老人每年還可以免費享受大病醫療保險和體檢。這也吸引了許多像朱虹一樣的年輕人回到山聯村。如何為村里培養青年人才,做到人盡其才,成為朱虹心中的“重頭戲”。
“小吳負責民政、小孫負責民兵、小張是婦女主任……”目前山聯村已有9個年輕的大學生,朱虹要求,每個人至少要全權負責一項工作。“跟著別人看,是學不到東西的,因為你拍不了板,就不會思考,你只有真的擔責,才能體會到那種壓力,才能有所成長。”這是朱虹的經驗之談。
除了每月的正常會議外,朱虹每月還會單獨給年輕干部開幾次會,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態與情況。從今年開始,朱虹還啟動了“青年講堂”項目,每個月都會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來到山聯村,為村里的年輕人上課。
第一節課,由朱虹自己擔任主講人。望著臺下一雙雙閃亮的眼睛與稚嫩的臉龐,她腦海中想起的是自己第一天回到村里的場景:樹木放肆地生長,缺乏人氣,整個村子安靜得可怕。如今的山聯村產業興旺、人才濟濟、生機勃勃,她由此將思緒拉回,說出了自己講課的標題:“莫問收獲,但問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