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菊(右一)走訪群眾
2022年10月,在組織的安排下,我來到山西省長順縣長寨街道桐筍村,踏上了屬于我的鄉村振興“戰場”。回首這大半年時光,在這里的每一刻都是精彩的,也是難忘的。
練好群眾工作“基本功”。打鐵必須自身硬,我深知只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更好應對村里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的形勢。為盡快摸清楚網格情況,一上班,我就拉著文書老伯或資料員胡姐到組上走訪,每家都走訪了兩遍以上,很快就熟悉了每戶位置,網格內的群眾也都熟悉了我。在沒有走訪的時候,我就查看名冊,研究脫貧戶、監測戶的一戶一檔,掌握每戶學生的就讀信息、家庭的就業情況、電話正確率等等。現在,我對網格已做到全面了解。
“小菊,你要跟著胡姐和村‘兩委’的長輩們多學習,遇到不會的事不要慌,多問多看,這樣你才能快速成長。”我到村后開的第一次工作部署會上,隊長對我說。有了隊長的指點,在此后的工作中,不論大事小事,我都主動跟著跑,認真聽、認真學,從隊長協調土地到書記牽頭謀劃產業,從村“兩委”處理群眾矛盾糾紛到入戶走訪,半年多的時間里,我學會了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聽群眾疾苦,參與辦理了一件件實事,群眾工作“基本功”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化身群眾之間“潤滑劑”。“小王,上院組的羅叔家牛吃了我家好多玉米,你們快來看一下!”。電話那頭的王伯聲音急切地懇請道。接到電話后,我立刻邀請村里張主任和上院組網格員潘書記趕到地里,先將雙方情緒穩定下來,進一步了解事情原委,對玉米損失做了評估,在征詢雙方賠償方案的基礎上,成功化解兩家矛盾。羅叔家賠償王伯家20斤肥料,兩家言歸于好。一到村,我發現最頻繁的事情就是調解矛盾糾紛,不是兩口子鬧矛盾就是這家占那家地,不是那家挖了這家田坎,就是這家牛吃了那家玉米……剛開始,我對化解矛盾糾紛無從下手,一聽到網格內有人鬧矛盾就感到頭痛,生怕小矛盾引發大問題。但這是極為重要的工作,也是作為村干部、網格員的“必修課”。于是,但凡其他網格有人處理矛盾糾紛,我便跟著去,聽大家怎么開場、怎么調解。現在,面對矛盾糾紛我也有了解決的辦法,只要網格內有情況,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村民之間偶爾有小吵小鬧,我就充當“潤滑劑”從中調和,增進和諧。
當好群眾身邊“服務員”。農村工作接觸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解決好小事,服務好群眾,就是我們工作的應有之責。“小王,我的務工證明天才能開到,開好后我再發給你,現在我先把我家人的資料照片發給你,麻煩你了。”“叔叔,不用客氣,你還有不懂的隨時問我。”這是我給網格內外出務工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宣傳一次性交通補助政策后,與一個叔叔在申請補貼時的對話。今年,全村有7個一次性交通補助的名額,我的網格申請了6個人。雖是一樁小事,但辦成后內心極有成就感。